2019年之前,广州不少社区的垃圾桶设于住宅楼楼道内。“楼道设桶”虽然便利了居民就近投放垃圾,但也带来了楼道脏乱、消防通道堵塞等问题。彼时的广州,仍受困于“垃圾围城”,居民在楼道投放的垃圾大多未分类,加重了广州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
2019年,摆放在广州一小区楼道内的垃圾桶。
2019年7月起,广州宣布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措施。“楼道撤桶”是全面落实垃圾分类的关键步骤。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设于住宅楼楼道多年的垃圾桶,不足半年纷纷转移至楼下;住宅楼的楼内环境因“楼道撤桶”而迅速提升。但不少投放点在转移至楼下时,仍然只是简易桶点。
2019年,“楼道撤桶”后设于广州一小区一楼的简易投放点。
在广州城管的指导下,分类投放点在外形和功能上持续优化。不少广州市民养成了“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的习惯。因垃圾分类制度得到落实,广州在“楼道撤桶”实施两年后的2021年,便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垃圾围城”问题得到破解。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函。绿色、文明等理念,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筹备期间被贯彻落实。广州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持续提升优化,不少投放点如今已成为所在小区、社区的“打卡点”,见证着垃圾分类这一文明举措在居民间的养成。
2020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内,供各区各街镇社区参考设置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样式。
民生科技文化协同赋能,投放点品质焕新升级
越秀区黄花岗街淘金家园小区C区出入口的垃圾分类投放点,经升级改造后焕然一新。物业经理朱涛介绍:“2019年‘楼道撤桶’时,投放点功能简陋、布局分散,居民体验差且分类准确率不足;后来小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居民意见,将其升级为箱房式投放点。”
如今投放点外墙设有“小分宝”吉祥物,配备通风除臭设施、带雨棚通道,种有适配绿美环境的围蔽绿植,新增智能可回收物收集箱,鼓励居民“能卖拿去卖”以便废弃物循环利用。
设于越秀区黄花岗街淘金家园小区的智能可回收物收集箱。
位于海珠区沙园街道广船社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经升级改造后成效显著。沙园街道环监所工作人员林燕玉介绍:“2019年‘楼道撤桶’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投放点‘从有到优’。”
社区投放点从最初的两只简陋垃圾桶,升级为半箱房桶点。2025年又改造为全箱房投放点,不仅整合投放与暂存区域,解决漏雨的旧问题,还配备消毒、排气设施及洗手池。同时外观采用黄色外墙搭配船舶图案融入社区环境。居民陈妙仪表示:“升级后的投放点设施更齐全,让居民更愿意支持垃圾分类。”
海珠区沙园街道广船社区升级改造后的箱房式垃圾分类投放点。
紧邻十五运会开幕式举办地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天河区黄村街道中海康城小区,在赛事临近之际,既洋溢喜庆氛围,也因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增添时尚活力。康城社区居委会主任吴绚介绍:“原有投放点是脚踩开关式,老人小孩使用不便。”为此社区一方面优化原有投放点管养,另一方面加强对居民分类宣讲。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区一处投放点获评为广州市生活垃圾“星级投放点”。该投放点今年更升级为天河首批全息投影控制开关投放点,居民点选投影上的垃圾类别即可开启对应投放口,既解决投放不便的问题,还能引导居民确认分类正确性。投放点电子屏还可切换垃圾分类或体育相关宣传内容,强化宣传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脚踩手掀和感应开口,投影开口助力明确垃圾类别,电子屏宣传也能提醒居民投放垃圾需要分类。
中海康城小区全息投影控制开关垃圾分类投放点。
全息投影技术控制垃圾分类投放口开关。
广州6年创建1.55万个标准投放点
自2019年落实“楼道撤桶”以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持续推动广州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品质提升工作。
广州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标志。
据悉,从2019年至今,广州城管积极指导广州各区、各镇街、各社区按照地面硬底化、雨棚、标识牌、灯光、洗手池等“五要素”标准,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截至2025年10月,6年间全广州已创建1.55万个标准化垃圾分类投放点。
在满足市民投放需求的同时,广州城管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投放点“从有到优”工作。鼓励各区、各镇街、各社区在投放点设置时做到选址、建设、功能品质化;在保洁、作业、分类成效方面做到精细化;在作业人员岗前培训、上岗服务、投放指导方面做到精心化。按照品质化、精细化、精心化的原则,自2020年以来广州城管推动各区、各镇街、各社区分批建设3000个“星级投放点”,让“星级投放点”起到宣传、督导、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所有投放点整体提升,以良好的投放环境促进市民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除了“星级投放点”,广州城管近年来还以“环境友好、投放友好、作业友好”的原则,将2500余个投放点升级为箱房式投放点,让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时免受日晒雨淋之苦,提升暂存垃圾的密闭性,让投放点与社区周边环境融合。
据了解,广州城管后续还将继续指导广州各区、各镇街、各社区做好定人、定岗、定责和巡回保洁的“三定一巡”制度,创造更干净便捷舒适的投放环境,增强市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获得感、幸福感。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李竹 通讯员成广聚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