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篮球爱好者陈先生(化名)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起跳落地竟让他膝盖疼痛半年,跑起来的感觉“像踩着碎玻璃”。MRI显示,他的髌股关节软骨缺损已达Ⅲ-Ⅳ级,多家医院给出的方案要么创伤大、恢复期长,要么效果不确定。
直到他走进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暨大附一院”),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引入的德国软骨再生胶原蛋白填充支架(ChondroFiller liquid,简称CF)技术,才让他重新燃起重返球场的希望。像陈先生这样的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在我国并不罕见——每年仅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就超过500万,若未及时干预,超30%将在10年内发展为骨关节炎。而软骨一旦损伤,自我修复能力极差,最终可能走向关节置换。正因如此,暨大附一院依托“港澳药械通”政策率先引入CF技术,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公立三甲医院的首次落地,更为广大运动损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路径。
5分钟手术构建“软骨地基” 诱导原生软骨再长出来
“CF不是填坑水泥,而是给软骨细胞盖好的‘婚房’。”院长郑小飞形象地将此次引进的胶原蛋白生物支架比作生物诱导平台:双腔注射器把液态材料精准送达缺损区,5分钟内自动固化,术后5—10分钟形成稳定三维结构,诱导周边健康软骨细胞“拎包入住”,分泌Ⅱ型胶原,最终长成与原生一致的透明软骨。“而传统治疗方式如微骨折术或软骨移植,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存在创伤大、恢复慢、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软骨再生。”
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李劼若教授是首批CF手术的主刀医生之一。他表示,CF技术自2013年在欧盟上市以来,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累计使用超2.1万例,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获国际认可。
“我们治疗的首例患者陈先生就是一名30岁的篮球爱好者兼‘村BA’篮球队主力,膝关节软骨缺损严重,传统手术难以满足其重返高强度运动的需求。CF手术在关节镜下完成,切口仅5毫米,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康复进展非常顺利。”李劼若表示,CF技术特别适用于运动需求高、软骨缺损明确的年轻患者,是实现“结构性修复”的关键一步。
从膝关节到足踝 CF技术拓展适应症边界
CF技术不仅局限于膝关节,其在足踝领域的应用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足踝外科侯辉歌主任医师指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伴有局部骨软骨损伤,传统治疗如微骨折术、骨软骨移植等创伤大、恢复不确定,且对深部缺损区域难以精准干预。
“CF技术的可注射性和快速固化特性,使其能在关节镜下精准覆盖缺损区域,即使是对踝关节这种空间狭小、结构复杂的部位,也能实现微创操作。”
侯辉歌介绍,暨大附一院是国内首家在足踝领域应用CF技术的公立三甲医院,已有患者在接受传统手术效果不佳后,通过CF技术实现症状缓解和功能恢复。“我们有一位患者先后接受微骨折和内踝截骨植骨术,效果不理想,最终通过CF手术获得明显改善。”他强调,CF技术为足踝软骨损伤提供了安全、有效、微创的新选择,尤其适合中青年运动人群。
药械通绿色通道 把“去乐城”变成“来广州”
CF技术的快速落地,得益于“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制度优势。该政策允许粤港澳大湾区指定医疗机构引进已在港澳地区上市、内地尚未注册的创新药械,极大缩短了新技术进入临床的路径。
郑小飞表示,作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院,暨大附一院已建立创新器械绿色通道,从审批、验收到耗材管理均设有专项流程,确保新技术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快速服务患者。“我们医院专门成立了港澳药械通创新器械管理团队,简化审批流程,强化质量监管,推动CF技术从临床需求到政策落地的完美转化。”
“我们今年1月提出申请,在广东省药监局、医院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迅速完成审批并开展手术。两位患者甚至专程从上海赶来广州接受治疗,充分体现了政策红利对患者吸引力的巨大释放。”目前,暨大附一院已运用该技术为5名软骨损伤的患者进行了重软骨修复手术,其中4名都来自长三角甚至华北地区的兄弟省市。“如果不是因为‘港澳药械通’,这些患者可能不得不去海南乐城接受治疗,或者就只能等待该技术的正式引进。”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暨大附一院骨科在运动医学、足踝外科、骨关节科等多个亚专科领域均处于区域领先地位。骨科主任吴昊教授表示,CF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治疗手段,更推动了学科向精准医疗与再生医学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通过这项技术的推广,打造集医疗、科研、转化于一体的健康创新平台,将大湾区经验上升为中国方案,未来更将输出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让更多患者受益。”郑小飞表示道。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王道斌 马强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王雪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