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举办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5-10-30 19:42

10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以学术引领实践、以艺术服务人民,让非遗在现代生活焕发新生。

800x534_69031eff8775c.jpg?X-Amz-Content-

800x461_69031efff1c56.png?X-Amz-Content-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李群,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单钢新,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等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致辞环节。

张东刚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尤其是发挥其育人功能,根本在于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力”,以“小切口”讲清“大道理”,以“老传统”凝聚“新认同”,以“微叙事”阐释“大时代”,以“地方性”贡献“全人类”。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教育和创作理念,将“非遗传承”与“人民艺术”有机融合,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过程。

李群表示,中国人民大学秉承自延安形成的“为人民而艺术”理念,围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开展系统研究、阐释与传播工作,为国家非遗保护提供重要智力支持。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为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需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落实分类保护,构建系统性保护格局,树立大文化遗产观;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助力非遗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内容,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创新传播推广手段,创作更多符合当代审美和价值观念的作品,促进非遗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让非遗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成果。该工程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服务未来非遗研究与创新,在知识、技术、文化三方面协同推进,知识层面构建系统化非遗知识体系,技术层面以高斯泼溅、体积视频等前沿技术全景记录传承人技艺,文化层面通过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文化背景,打造非遗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生态构建。该工程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学术范式,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非遗数字资产的标准化建设与学术共享,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图片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宣布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开幕。随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展览,深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与当代表达。

图片

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主持。多位来自全国文艺与非遗领域的学者与嘉宾围绕“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主题发表演讲,从不同学科视角阐释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多维路径。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作题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的演讲,从四个方面系统梳理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框架与实践经验;北京印刷学院院长田忠利以《以出版与设计之力,构建“非遗活化”的创新生态》为题,从出版美学出发,探讨出版设计在推动非遗传播中的转化作用;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以《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转化》为题,分享了表演艺术类非遗的创新路径;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杭间以《“非遗”与当代创新》为题,从学术角度深入分析了非遗在保护传承中“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以《释放民族文化原力,让世界看见中国文化之美》为题,展示了非遗在产业振兴与国际传播中的现实意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以《景泰蓝艺术的当代创新应用》为题,分享了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发展历史以及传统技艺的转型实践成果。专家的演讲共同勾勒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从“固本”到“求新”,再到“赋能”的清晰发展蓝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论坛同步举办的“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本次展览不仅聚焦于多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贵项目,更力图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邀约呈现数十项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同时呈现了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过空间智能交互的方式在数字化场景中实现“感知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多模态数字资产的建立,让知识在算法创新中延展。展览不仅静态展示了非遗作品的最终形态,更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环节,生动呈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过程与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吸引了大量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驻足观赏、交流学习。

与论坛同步举办的“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览,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本次展览不仅聚焦于多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珍贵项目,更力图跨越地域与历史的界限,邀约呈现数十项蜚声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同时呈现了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过空间智能交互的方式在数字化场景中实现“感知参与”的沉浸式体验,让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多模态数字资产的建立,让知识在算法创新中延展。展览不仅静态展示了非遗作品的最终形态,更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环节,生动呈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过程与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吸引了大量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驻足观赏、交流学习。

800x534_69032188dfe52.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8dd672.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8d5616.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9a2715.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9b1306.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a24f39.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a9b0c4.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ae78a4.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18b1d0c1.jpg?X-Amz-Content-

开幕式前,现场特别呈现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南音的代表性曲目——《且比亚特木卡姆》和《望明月》。

800x534_690322004a5cb.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2004cf5b.jpg?X-Amz-Content-

下午的专题学术论坛分别以“与古为新:非遗的学理阐释与价值转化”“焕彩出新:非遗的跨界对话与融合创新”为主题,汇聚了国内非遗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名艺术家、文化政策研究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实践者。与会嘉宾围绕“非遗保护的理论前沿与实践探索”“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与设计创新”“高校在非遗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数字化时代非遗的传播与教育”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智慧结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已从单纯的“抢救性保存”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深推进。论坛强调了“匠心”精神在非遗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呼吁要积极探索非遗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与会者还深入探讨了高校在非遗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应发挥的引领作用。

800x534_69032220b27d2.jpg?X-Amz-Content-

800x534_69032220b1fa9.jpg?X-Amz-Content-

800x400_69032220a9acf.jpg?X-Amz-Content-

据悉,“人民艺术论坛”系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机制性学术平台。2024年10月3日,首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为人民而艺术”美术作品展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在全国高校和艺术界赢得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数十家高校共同发布《建构中国艺术学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倡议书》。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茜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