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管服平台赋能,惠州城市治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

南都N视频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5-10-31 17:03

10月31日,广东省城市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在惠州举行。全省各地市城管系统相关负责人,在惠州市城管指挥调度大厅,观看惠州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平台业务场景演示,在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观摩点,了解惠州运管服三级平台的运用效果。

近年来,惠州依托“一网共享”平台,融合接入公安、应急、环卫、市政园林等19个部门的72类数据近2000多万条,1.7万路监控视频,206万栋建筑物编码。依托“一委一办一平台”,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升级。结合运行需求构建应用支撑、数据治理、智能服务等3个应用中台,已打造建筑垃圾和扬尘监管、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智慧环卫等10余个应用场景。构建“决策协调执行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一店一码”,祝屋巷200余家商户纳入数字管理体系

从昔日的脏乱差老破旧,到今日整洁有序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祝屋巷的华丽转身,在硬件设施提升之外,更益于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的逐步构建。

在祝屋巷巡查的城管执法人员对着商铺门前的专属二维码一扫,商户的基础档案、防蚊检查记录、环境卫生评分等信息一目了然。这是惠州为祝屋巷200余家沿街商户落地的“一店一码”管理机制。

图片

“运管服”平台还引入了AI技术,对商铺责任区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摄像头捕捉到地面有垃圾、杂物堆放等情况,会先向商户推送温馨提示,提醒其及时清理;若超时未整改,再同步告知执法人员。

惠州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该模块以“一码管全域”为核心,将每一家商铺、每一个管理点位都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基层执法人员可通过平台快速建立日常检查电子档案和管理对象信息库,从巡查发现问题、现场拍照取证,到推送整改通知、跟踪整改进度,再到最终归档备案,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留痕”。

图片

与此同时,市民游客也能通过扫码参与监督,对商铺卫生打分、提建议,同时还能查看商铺近期的合规记录与整改情况。

在祝屋巷街区,日常道路清扫保洁的机械作业车辆,都配备了定位系统,同时每位保洁人员也佩戴了智能定位工牌,以实现在运管服平台上对于车辆和人员的轨迹追踪及精准调度。

不仅是固定商铺,惠州市城管执法局还通过“运管服”平台,将智慧执法延伸至流动商户与非固定管理对象,针对流动商户,采取“疏导为主、规范引导”的方式,在祝屋巷周边划定专门疏导区,为疏导区建立电子台账、赋予专属编码。执法人员手持终端扫码,可实时查看疏导区运行情况,快速协助附近流动商户入驻。

整合数据资源和系统,构建城市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

通过平台监测到惠阳某工地施工扬尘超标,系统立即自动预警,指挥中心马上通过系统调度综合执法人员到场处置,不到20分钟就处理完毕。

在惠州城管执法局平台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96万条市中心区250平方公里城市设施数据、206万栋建筑物编码信息、近2000万条19个部门的业务数据,正源源不断汇聚成“城市数据库”。

图片

通过接入“数据库”,依托惠州“一网共享”平台,融合接入公安、应急、环卫、市政园林等19个部门的72类数据近2000多万条,1.7万路监控视频,206万栋建筑物编码等,为平台业务应用和基层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针对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一线执法人员可通过移动端向上级平台报告,由上级平台统筹协同处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另外,平台还接入了近1000部环卫车辆、1500多部渣土运输车的实时轨迹,2000多套工地监管终端、300多个垃圾分类智能监测设备,以及多路来自公安、应急等部门的视频监控。

惠州按照国家“一指南四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由市级统一规划设计,按照“1+3+N”(“1”即按照国家标准搭建一个全市统一的运管服平台,“3”即结合运行需求构建应用支撑、数据治理、智能服务等3个应用中台;“N”即围绕城市运行管理重点领域,拓展N个业务智能应用)框架体系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纵向联通国家、省、市、县(区)、镇(街),横向连接住建、环卫、市政园林等市直单位,切实解决指挥调度不顺畅、上下联动不足、横向协同不够等问题。

目前平台已打造“建筑垃圾和扬尘监管、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智环卫流动户、养犬管理、户外广告、城市绿化、建构筑物、辅助执法、燃气管理、排水管理”等应用场景。“惠民城管通”微信小程序的许可办理功能,可提供户外广告申报、建筑垃圾处置备案核准等9项登记业务线上服务;码上服务功能可提供周边公园、公厕、停车场等城市服务信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惠州城管执法局局长刘宏斌表示,惠州正在努力打造融合贯通、智慧便捷、精准高效、协同共治的城市现代化治理新格局,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构建“决策-协调-执行-反馈”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推动城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刘宏斌解释,围绕环卫、广告、建筑垃圾、绿化等十大核心业务,平台打造了全要素监管场景。在推动落实市容秩序“门前三包”责任制时,通过开发“码上办”微信小程序,对沿街商户、物业小区等8类服务对象实行“赋码”管理,制定34项服务清单和检查流程,实现管理对象身份数字化、服务精准化、工作规范化。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蒋奇政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