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艾伦·麦克法兰《深圳之谜》新书首发活动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办。英国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终身院士及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出席活动。《深圳之谜》的两位共同作者——深圳大学青年教师、剑桥大学硕士、博士荀晓雅,知名编辑、写作者、译者,剑桥大学硕士秦雨晨亦来到活动现场。在孙锦的主持下,与艾伦·麦克法兰一起,再度对话受访人刘晓都、刘珩,以深圳为样本,引导读者读懂一个时代、一种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
行者:以书为媒,制造“谜题”
深圳,一座以“试验”为基因的城市,用40余年完成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惊人蝶变,成为一个时代的奇迹,而在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眼里,则是一个待解的“谜题”。书籍是观念的载体,出版是思想的远征。城市之名与“谜”相连,构成一种强烈的号召与吸引。
这本由深圳出版社出版,艾伦·麦克法兰、荀晓雅与秦雨晨共同完成的《深圳之谜》,正是对城市发展谜题的深度探索。全书以独特的“侦探”视角,通过对刘晓都、陈宁、刘晓春、李清泉、刘珩、于盈等6位深圳建设者的深度访谈,从经济、科技、教育、城市规划与文化创新等多维度解构深圳45年的崛起之路。活动现场,艾伦·麦克法兰、齐志清、吴报水、邱刚、高勇共同为新书揭幕。
当英国学者以“侦探”的眼光凝视深圳这一“谜题”时,实则其完成了一次跨越文明的对望。
独白:一位人类学家的思想侦探
2014年,艾伦·麦克法兰第一次来到深圳;2019年,艾伦·麦克法兰的名字在平安金融大厦滚动播放;2025年,已是他第6次来到深圳,思想之光再次点亮深圳。重回奇迹发生的现场,目睹璀璨的成果,他用一场独白去追问、去阐述、去思考——深圳何以成谜?
执教剑桥40余年的艾伦·麦克法兰教授,将其在人类学与历史比较研究中的深厚积淀,化为解读深圳的独特钥匙。他展示人类学家的深邃洞察,用“海滩上的水洼”揭示深圳“有界但渗透”的流动性特质;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主张“以变革的视角看待世界”,提出从“科创之城”的角度理解深圳;更以侦探般的敏锐,倡导通过“向目击者取证”来验证假设。他善用精妙比喻,将成功城市所需的多元条件——“如具有竞争力的大学、完备的法律与充足的投资”——幽默地比作“烹制一道美食所需的各种调料”,深刻阐明了“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历史逻辑。历史是偶然的重叠,正如《深圳之谜》一书中所言:“深圳被视为一个不可预测也难以解释的历史奇迹。”,艾伦·麦克法兰以更贴近复杂历史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试图找到偶然的合理性。
对话:谁是城市的“证人”?
艾伦·麦克法兰笑称自己是福尔摩斯,荀晓雅、秦雨晨为“华生”,当更多“证人”现身,书中的“证言”成为更为鲜活、真实的言语。
刘晓都自言喜欢“证人”的身份,“诚实回答自己的所见所闻,由侦探作出判断,将孤立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1998年因缘际会来到深圳,见证城市的高速发展;刘珩家在广州,深圳给了她重新认识自己的场所,“熟悉感会让人变得麻木,水土不服反倒有建立新的自己的欲望”;荀晓雅自言“对城市是挑剔的”,秦雨晨眼里的深圳,地处南方,但“南方性和北方性兼具”……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因为不同的理由来到深圳,卷入“案件”之中。
事实上,深圳“证人”远不止这几位。艾伦·麦克法兰看见涌动的生命力,他认为:“深圳的精神特质在于其独特的人口结构——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人口的平均年龄非常年轻,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此大展宏图,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气质。”
他欣喜于看见深圳获得2026年APEC的举办权,“我相信深圳有实力和底气举办好这场会议,也相信会议之后,深圳会为更多人所熟知。就像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我和我的太太对北京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不仅是思想的参与者,也是一名观察者、一位倾听者。”萨拉是陪伴艾伦50年的伴侣,也是最好的工作伙伴,活动现场,她站在艾伦·麦克法兰身后,闪闪发光。
“深圳对我而言,仍是一个谜。”艾伦·麦克法兰说。而每一位参与者,都是这场思想探索中的“解谜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