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馆内,一位上班族抬手瞥了眼收银台的支付宝小蓝环,咖啡账单已悄然结清;在公园绿道上,骑行者佩戴的一副看似普通的眼镜,可以帮他规划并实时导航骑行路线;在会议室里,参会者通过一副眼镜,便能实时翻译不同语言的会议内容……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如今正借着AI眼镜的普及,成为街头巷尾的日常。
雷鸟创新硬件产品负责人杨克晓,是这场“视觉革命”的关键推动者之一。他鼻梁上那副雷鸟X3 Pro,不仅是全球最小的量产级彩色MicroLED AR眼镜,更是深圳从“硬件之都”向“全球AI眼镜第一城”冲刺的缩影。从攻克AI眼镜小型化难题到构建全链路自研生态,杨克晓与团队的探索,正改写着人类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
杨克晓。
破局:从“头盔式”到“日常款”攻坚
“5年前,行业里的智能穿戴设备更像‘头盔’,由于芯片、显示、电池密度大等问题,导致设备不仅体积大、重量也不小,佩戴时间久了会压得人不舒服。”在雷鸟创新深圳总部的展厅内,展示了其近几年不同阶段AR/AI眼镜更迭历程:从镜腿仍带着明显的“科技感”的全彩MicroLED全息光波导AR眼镜雷鸟X2,到镜腿内藏着全球最小的全彩MicroLED光引擎、外观与普通眼镜别无二致的X3 Pro,以及支持HDR10画质和AI 3D视频转换功能的雷鸟Air4系列,这背后是雷鸟创新在近眼显示光学设计、自研AI算法模型,以及多模态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技术攻坚和积累。
早年间,刚接触AR眼镜领域的杨克晓发现,当时的显示技术无法满足日常佩戴需求:“要么是投影式显示模糊不清,要么是光机体积过大,根本塞不进镜腿。”随着雷鸟创新组建核心研发团队,杨克晓和团队找到破局方向——将MicroLED与光波导技术融合创新,在缩小眼镜体积的同时提升显示精度。
“我们要让光机足够小,可以隐藏在镜腿的内部。同时可以让显示的效果足够好,让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日常的眼镜。”在杨克晓看来,AI眼镜“轻量化”最难的便是光机与镜腿的“适配战”。
为了把光机塞进几毫米宽的镜腿,团队曾连续几个月泡在实验室,每天调整上百次光学路径,不仅实现散热面积压缩,还通过自研光机解决的色彩转换的难题,实现了基于MicroLED显示技术的双目全彩显示,并于2023年推出首款量产的全彩MicroLED眼镜雷鸟X2,据悉,这也是首款以MicroLED+衍射光波导方案实现双目全彩异显的AR眼镜。
2025年,雷鸟X3 Pro的量产标志着行业进入“轻量化时代”。这款眼镜不仅支持“看一眼支付”“多模态AI助手”等功能,还能运行微信、B站等原生应用,构建起“脱离手机”的生态闭环。而于10月23日发布的雷鸟Air 4系列在显示效果的突破方面也引人关注。据悉,雷鸟Air 4系列在76g的机身中集成了HDR10显示、独立画质芯片和B&O音响系统,成为全球首款支持HDR10显示的智能眼镜。极致的轻量化设计和专业级显示、亲民的市场售价,也让这款产品成为AR眼镜在消费级市场普及的“破冰”产品。
展会现场,参展观众体验雷鸟眼镜。
突围:深圳生态的“协同密码”
“深圳为AI眼镜产业提供了最适宜的生长土壤。”在杨克晓看来,AI眼镜本质是通讯设备和智能穿戴设备的结合体,而深圳恰好能为其发展提供多纬支持。首先,深圳在移动通信和智能穿戴等领域产业成熟度高,且3C 电子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紧密,能为企业技术研发与生产制造提供核心保障;其次,深圳及周边地区的传统眼镜产业基础雄厚,全球大量高端眼镜均在此加工生产,这为AI眼镜从“智能内核”到“终端形态”的落地提供了完善的产业配套。
记者了解到,深圳AI智能眼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中分布在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域,凭借产业集群优势,已形成“技术-制造-市场-政策”的闭环。这也为雷鸟创新快速迭代产品提供了核心优势。
杨克晓回忆,团队在立项之初,为Air系列产品设计“背靠背扬声器”时,曾因市面上没有适配的声学部件陷入困境,但又很快迎来新的转机。“我们很快在深圳找到一家特别优秀的供应商,整个方案的概念的可行性在当天就得到验证,并很快落地到了我们的产品。”而这样的例子,在雷鸟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不胜枚举。
深圳的政策红利更让技术转化如虎添翼,不仅将智能穿戴纳入“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出台政策组合拳,用“真金白银”推动产业升级。2014年-2020年,深圳累计投入35亿元设立智能穿戴产业基金,对自主创新项目最高资助1500万元;今年3月,《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发布,将智能眼镜列为重点赛道。
5月,深圳市AI眼镜产业联盟成立,雷鸟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与60余家企业携手破解行业痛点。“联盟成立后,把AI眼镜行业所有的产业代表、行业角色聚集到一起,可以让整个产业从研发落地到产品上市、销售等等,形成一个最好闭环。”杨克晓认为,联盟成立后,雷鸟与产业链伙伴的协作效率可以大大提升。
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上,展出的雷鸟X3 Pro 智能眼镜。
这种生态协同,正在改写AI眼镜产业格局。2025年上半年,雷鸟X3 Pro在美国CES上首秀,凭借76克的轻量化设计和“无感交互”体验,吸引体验观众在展位前排起长队。“国外消费者惊讶于深圳能把如此复杂的技术,做成日常可佩戴的产品。”杨克晓坦言,深圳的供应链优势已成为全球竞争力——从光学模组到AI算法,国内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升,让单机成本大幅下降。
公开数据显示,雷鸟创新在国内消费级AR眼镜市场的份额已达50%,相当于每卖出两副AI/AR眼镜,就有1副来自深圳。
3-5年,AI眼镜或像智能手机一样普及
“随着AI眼镜技术趋于成熟,未来3-5年内,AI眼镜会像智能手机一样爆发,覆盖大众的日常生活。”一组行业报告数据或能印证杨克晓对AI眼镜行业的观察。IDC报告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预计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5.6%,增速居全球首位。
在杨克晓看来,交互方式的革新是智能眼镜实现突破的关键之一。他指出,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成熟,AI眼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眼球运动,实现精准的人机交互。另外,随着整体眼镜功耗的降低,以摄像头为基础的手势交互也会趋向成熟和普及,或推动AI眼镜从实验室走向主流应用,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
“前几年的研发更像是在攻克‘冰山一角’,度过前期的攻坚阵痛期后,才会迎来成果落地、开花结果的阶段。”谈及对行业未来期许,杨克晓坦言,深耕智能眼镜赛道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持。而他选择扎根深圳,则是被这座城市的创新基因所吸引,这里既有敢于人先的创新企业和完善的产业链支撑,也有乐于尝试新事物的年轻群体,这与智能眼镜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毫米级精度”的深圳智造,杨克晓及其团队的探索,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历程,更是观察深圳产业升级的缩影。在城市创新生态的赋能下,AI眼镜正加速从“小众极客玩具”走向“大众消费产品”,重新定义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策划:刘岸然
统筹:徐全盛 亚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张艳丽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冷锋 赵炎雄
编导:南都N视频记者 黄诗慧
设计:梁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