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7日,第一批深圳娃迎来为期四天的定制秋假。走出课堂,深圳学生或走进湖北省博物馆重温吴越争霸的历史,或直飞成都打卡秋日银杏的限定美景,或在深圳本地图书馆参与义工服务……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落地,无疑为学生开启了多元场景体验,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春秋假的教育价值是什么?校、家、社如何协同发力推动制度进一步完善?未来深圳是否会有更多学校加入推广行列?带着众多家长、学生关心的问题,近日,奥一新闻记者专访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围绕深圳中小学春秋假探索展开深度对话。
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图源:中国基础教育
周洪宇表示,春秋假并非中小学常规教学的休息空当,而是整个育人体系中与学校教育深度互补的关键环节。它有助于让学生跳出课堂局限,在真实场景中激活知识、锤炼能力,为核心素养提升搭建育人阵地。
衔接课堂与实践
春秋假成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契机
“春秋假并非学校常规教学的休息空当,更不只是单纯的假期。”周洪宇在采访中表示,学生整体素质的养成既需要知识的扩充,更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全面价值观的塑造,而这些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学校之外显性或隐性、正式或非正式的学习共同完成。
周洪宇强调,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若脱离实践的检验与转化,不仅难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核心能力,更无法深度融入价值观的塑造过程,最终只会沦为僵化的“死知识”。而春秋假恰好提供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契机,周洪宇指出,假期里的实地研学、场景体验等活动,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深度连接:一方面巩固已学知识、加深理解,激发“触景生情”式的深层感悟;另一方面激发新的认知、形成新的能力,让课本知识转化为可迁移、能运用的“真知识”“真能力”。这种在真实场景中完成的知识激活与能力锤炼,与学校常规教学形成重要互补,是育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搭建重要阵地。
小先生机制赋能假期
让学生成为家庭、社会成长主角
周洪宇强调,“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他们成为自己成长的‘主角’”,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机制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这一理念并不仅限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当“教学小先生”,更可延伸至假期中的家庭与社会场景,充分激活学生自主成长的主动性。
周洪宇进一步举例,在家庭场景中,学生可作为“家庭小先生”自主规划每日作息,承担整理衣物、学做饭菜等家务,既能提升生活实践能力,也能在劳动中培养感恩意识;在社会场景中,学生可化身“社会小先生”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实践者。
“当学生需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他人听时,会主动思考如何让内容更通俗、更生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深度学习。”周洪宇举例,若学生在博物馆讲解相关展品,会主动查阅资料,甚至设计互动问题,不仅巩固了知识,还锻炼了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与学校课堂的系统性教学形成互补,进一步夯实育人效果。
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实施路径
拒绝“一刀切”推广
谈及春秋假的推广前景,周洪宇认为,从部分学校的自发探索,到未来凝聚更多学校、家庭、社会的共识,是顺应教育本质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家庭会意识到春秋假的教育价值,但推广不能‘一刀切’。”他强调,能否大规模落地、在多大范围推广,需结合各地实际条件探索。他同时提到,春秋假的实践形式并不局限于线下探访,针对部分家庭条件有限的情况,可积极拓展云端研学、VR虚拟体验等路径,避免因客观条件不足导致假期教育价值流失。
周洪宇表示,春秋假的进一步完善仍需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合力,在假期活动设计中兼顾“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双重目标,让春秋假真正成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助推器”。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任贺
编辑: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