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引航员邵建国:当好“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与港区共成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19-09-24 23:40

微信图片_20190923194639.jpg

开篇语

名字寄托着家人的殷切愿望,也与时代息息相关。

各行各业都有叫“建国”的人。

千千万万个“建国”们,在不同的岗位上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故事,也是时代的缩影。

今起,我们推出系列报道“我叫建国·与祖国共成长”,追寻“建国”们的成长足迹,聆听时代心声。

1974年,浙江舟山一个家庭给家中唯一的男孩取名“建国”,寄望他将来有所作为。27年后,这个叫邵建国的年轻人加入宁波舟山引航站,成为该站第十名引航员,编号“211”。

今天,45岁的邵建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高级引航员、副站长。而他所在的舟山港,在这些年飞速发展,成为世界级物流枢纽。

引航员是一个小众职业,全国总人数不到三千,有“高级”称号者不过数百人。他们全年奔波在风里雨里,日里夜里。登船后,作为“船长的船长”,负责大型船舶驾驶难度最高的环节——进出港与靠离泊位。数十年来,引航员们与港区相互成就。他们见证着港区经济发展,为“海洋丝绸之路”提供安全保障。邵建国作为其中一员,肩上的责任也正如他的名字——建设祖国。

引航权是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外籍船舶进出中国海港实行强制引航。外船进港时,引航员是第一个登轮与船员船长面对面的中国人,因此又被称为“海上国门形象第一人”。这份责任与荣光背后,他们在瞬息万变的海浪之上所经历的危险,悄无声息又动魄惊心。

邵建国.jpeg

邵建国。

海上代驾,只想一辈子安安全全引好船

每条船都有船长,为什么还需要引航员?邵建国打了个比方:客人开车前来自家小区,不熟悉周遭环境、车位,主人可以过去帮他把车泊好,客人离开时,再帮他把车开出来。不同的是,引航员代开的不是车,而是小则几千吨,大则超过40万吨的船舶;工作的场所并非平地,而是瞬息万变的海洋。大型船舶满载货物远道而来,引航员负责让它们“宾至如归”。

邵建国说,外来船舶对港口、航路、水域情况可能不太熟悉,容易迷失或走进死胡同,而搁浅、碰撞等事故往往随之而生。对于造价动辄上亿的大型船舶,一次磕碰造成的损失可能就有上千万。此外,像一条载重40万吨的矿砂船,长三个足球场,宽两个篮球场,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像一座移动的小山,任何差错都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如果船只装有大量爆炸性危险物、有毒物质,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会给该区域海洋环境带来一场浩劫。“我作为一个引航员,能够一辈子安安全全地引好船,对港口负责,那我的人生也是完美的。”

登船后,引航员们就成了临时的船长,负责起船舶驾驶中难度最大的环节——进出港和靠离泊位。一举一动不容差错。数十万吨的巨轮在港口停泊时,一秒钟只能移动几厘米,再多,就会对船体和码头结构造成伤害。业内调侃,这难度相当于拿着铁棍绣花。而引航员往往上到驾驶台,与对方船长握手,寒暄几句,便要负责起陌生船只的操控。他们之所以能担此重任,是因为之前已通过重重关卡和数年磨练。

宁波舟山港.jpg

宁波舟山港。

十年磨一剑 ,与港区共成长

1997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邵建国成为上海一家远洋运输公司员工,在全球跑了四年船。与引航员的接触之中,他被这个职业的成就感深深吸引。世纪之交,舟山港迅猛发展,急需引航人才时,他顺应潮流成为舟山引航站一名普通引航员,参与到家乡港区建设之中。

这位年轻引航员入行第三年,浙江开始实施“八八战略”,力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舟山连岛工程,加快浙江港口资源整合。随后,港区发展势头迅猛,进出港口的船舶数量与日俱增,港口通行密度越来越大,也迎来越来越多“重量级”船舶到访。

也是在这十几年间,邵建国不断学习,除了掌握散货船、油化船、特种船等各类船舶驾驶技术,做到对港区内的航道航标,水流水深,潮汐变化,暗礁分布,气象规律烂熟于心,还经历了层层的考核筛选和年复一年的实战磨练。

从助理级别,到三级、二级、一级,再到高级引航员,邵建国终于拥有引航所有类型船只的资质。

成长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7月一天,邵建国经历了印象最深的一次船只失控。那时,他在一条载有载货量30万吨的原油船上,舵机突然不受控制——方向盘卡住了,而船只左边有一条17万吨的煤船正在超越它。驾驶台船长无助地看着邵建国,邵建国立即命令减速,下令右满舵,护航的拖轮在右后侧全马力顶着。他知道,当务之急是让船只往6号浮筒之后的深水区偏,但舵是不是能右满是未知数。当时整个驾驶台鸦雀无声,所有人屏气凝神。终于,船只有了向右的趋势,最后在深水区下了锚。

邵建国说,船只失控时,不管是撞山或撞船,几分钟内就能发生,引航员最多只能紧张几秒钟,随即需要马上镇定下来做出理性决策。“意外险情是不可控的,把船安全带出来却是引航员必须完成的责任。”

除了失控,引航员还要面对突如其来的断电和团雾。只能听见周围其他船舶的汽笛,而连自己的船头都看不见时,他们需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时刻也是引航员快速成长的时机。

引航的困难不仅在于危机发生时须力挽狂澜,更在于见微知著,悄无声息地化解风险。邵建国表示,自己在驾驶台引航的过程中全程站立,不管是吃饭还是说话,都必须保持面朝前方,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异常。

引航员登上船舶的每一步,其实也潜藏着危险。

船舶进港前24小时内,引航艇会载着引航员前往它所在的海域,并尽可能贴拢船舶。在汹涌起伏的海浪之上,船只上下颠簸,引航员需要看准时机,在颠到最高的一刹那抓住缆绳,随后徒手爬上好几层楼的高度。缆绳虽粗,在风浪中却不堪一击,一旦在起伏过程中被拉断,引航员就会摔在艇上或掉进海里。这样的事故每年国内都会发生好几起。

邵建国感叹,“人在钢铁面前就是一张纸。大海上,人就像一根草那般脆弱。”但近二十年过去了,他依然坚守在引航员岗位上。

引航员们在海浪中坚挺身影的背后,是一路昂扬向上的区域经济。2003年至2018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增长了10.6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翻了一番。

 “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使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伴随着港口日复一日的繁忙与奔波,曾经的蓝图成为了现实。

宁波舟山港1.jpg

宁波舟山港。

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见证海洋经济飞速发展

交通部规定,为了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保障港口、船舶安全,凡进出中国港口和在港内航行、移泊的外籍船舶,一律实施强制引航。外籍船舶进港时,引航员是第一个登轮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与船员船长面对面交流的中国人。引航员的业务水平,以及整体的精神风貌,都代表着港口形象。

邵建国表示,自己爬完登船的梯子第一件事就是把脏手套摘掉,他说,不能把别人生活区的护栏弄脏了,这是对对方船只的尊重。引航员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沟通技巧。在邵建国眼里,这份工作某种程度就像外交官一样,需要随机应变,活跃起各人的积极性和驾驶台的气氛。

邵建国所在的舟山引航站已有三十六年历史。自1983年建站后至2000年间,平均每年引航500艘外籍船舶,仅有不到十位引航员,基本上只在舟山本岛附近的几个码头工作。而现在,引航站全年服务艘次达一万艘,引航员的团队增长至近七十人,南北跨度100海里的范围,都有他们的身影。

引航员人数的成倍增长,源于港区的飞速发展带来的巨大需求。2017年12月29日,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2018年,舟山港仍是全球唯一的年吞吐量超10亿吨的港口,同时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

邵建国说,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船舶都到舟山港来,自己作为其中一员,为此感到骄傲自豪。“时代提供了一个开阔的舞台,让我们能够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觉得我们作为引航员,应该以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去完成每一次引航。”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林子沛

编辑:张亚莉,刘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我叫建国·与祖国共成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