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灯塔工徐建国:守岛37年为船舶保驾护航,没见一艘船迷路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19-09-28 20:37

微信图片_20190923194639.jpg

——第4篇——

船只在大海上航行,当夜幕降临,周围一片黑暗,唯有小岛上亮起的灯塔,指路引航。

日出熄灯、日落开灯,无论台风来临,还是节假将至,56岁的灯塔工徐建国始终记着:“人在灯亮”。

19岁时,徐建国来到浙江舟山市岱山县衢山镇下三星岛,成为一名灯塔工。这一守,就是37个春夏秋冬。

微信图片_20190928203920.jpg

徐建国。

4名灯塔工24小时日夜轮值守塔

面积仅有0.07平方公里的下三星岛,位于舟山群岛三星列岛中。从附近的衢山岛租船来下三星岛,要走一个多小时。岛上没有常住居民,唯有一座灯塔耸立。

岛屿虽小,位置却重要。下三星岛靠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码头,其航道是船舶进出洋山深水港必经之路,下三星灯塔也成为用以指示船舶往小板门水道与白节峡水道重要助航标志。

下三星灯塔始建于1912年,并于1993年经历改造。如今,它是太平洋西岸第二大灯塔。登塔俯瞰,东海浩瀚尽在眼前。

微信图片_20190925221856.jpg

刚上岛时,徐建国只有19岁。那是在1982年,岱山小伙徐建国通过了灯塔工的考试,一点一点地和在灯塔多年的老师傅们学习技。当时,乡邻们多以捕鱼、打零工为生,徐建国觉得,灯塔工比较稳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自此,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徐建国就要爬上几十米高的灯塔,将引路灯关掉,然后在岛上升起国旗;太阳落山后,再爬上灯塔,将那盏为往来船舶引路领航的灯打开。孤岛一隅,需要自行发电,检查发电机设备、查看附近海域情况、设备保养、维护环境、业务学习等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岛上的4名灯塔工人24小时排班轮值,日夜守护。

日出熄灯、日落开灯。对于远行的船舶来说,灯塔就是希望。在浩渺的东海海域,黑夜里亮起的一座座灯塔,不仅为来往船舶提供了导航、定位服务,也维护着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台风天每隔一小时力保“人在灯亮”

对于灯塔工来说,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让灯塔正常发光。“灯塔晚上不能熄灭,我们的宗旨是‘人在灯亮’。”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

微信图片_20190928203926.jpg

就算是台风天也不例外。那是灯塔工最紧张的时候,台风登陆前夕,门窗、设备等都要再三检查、确认。1993年以前,灯塔工还有一项例行程序——给灯塔上发条。“每个灯塔闪灯的频率和节奏都不一样,对于航行的船舶来说,就是靠灯塔的不同节奏来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那时候,灯塔仍然需要人工手动上发条来维持发光。“如果不上发条,灯不按照既定的频率闪了,船只就可能辨不清方向。”

微信图片_20190925221912.jpg

这项工作每隔一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在最大风力达到16级的台风天,这变得格外艰难。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当时的值班室和灯塔之间有一段不算近的距离,台风来袭,小岛的风尤为猛烈,四面八方的海水上涌。徐建国说,刚上岛的那几年,他也很害怕,台风天去往灯塔的路上,有时他甚至要用绳子一头绑在大门上,另一头系在自己身上,俯下身子,小心地匍匐向前。

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害怕的,徐建国也记不清了。他只是觉得,成为灯塔工就要坚守这个岗位,慢慢地,就习惯了。

1993年,交通部拨专款165万对下三星岛灯塔进行改建,耗用材料两千余吨,淡水四百吨,这是宁波航标处建制后改造的第一座灯塔。新塔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外墙贴白色劈离砖,塔高26.69米,灯高83.69米,光线射程大于21里,如今的下三星岛灯塔成为矗立在东海的一座国际灯塔,一如既往地,为来往船只指路导航。

微信图片_20190928204327.jpg

现在,灯塔的动力设备实现了半自动化,徐建国和同事们不再需要在台风天冒险前行,在值班室里就可以观察灯光的运行情况。

37年坚守灯塔为船舶护航

一起上岛的同事,有的后来调去别的灯塔,有的换了工作,徐建国一直留了下来。2004年,徐建国升任三星灯塔主任,本有机会离岛的他仍然坚守在岛上,一晃,就到了第37个年头。

岛上一草一木的变化,他都再熟悉不过。起初,岛上交通十分不便,物资补给都要从其他地方运过来。2000年以前,岛上不通手机信号,也没有网络。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那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见到隔十天半个月来一次的补给船。新鲜蔬菜、各类生活用品、来自家人的书信等,都是灯塔工们日日盼望的。

微信图片_20190925221907.jpg

但如果天气不佳,海上风浪大,补给船来的日子就无法预期。徐建国还记得,最久的一次,岛上物资消耗殆尽,一天三顿只有榨菜汤、酱油汤,整整吃了一个星期。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徐建国便在岛上开辟了一小块菜地。

岛上坚守37年,徐建国坦言,最长三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为了保证灯塔24小时正常运转,灯塔工过年轮流值班,37个年头里,有一半的年都在岛上和同事一起度过。

“家里的事情都顾不上,大大小小都是爱人去做。”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起初家人多少有些怨言,但大部分时候都是包容的。岛上是开放家属探亲的,徐建国的儿子小时候曾随着母亲一起上岛探望。“那时候很开心,毕竟隔了很久没见。”如今十多年过去,徐建国的儿子早已长大,参加工作。徐建国说,这么多年来,多亏了家人的理解,自己才能在岛上待了这么多年。

有时候,他也觉得有些孤独。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长期待在岛上,陪伴家人时间很少,他年轻的时候也曾想过,要不要离开。最终还是决定留在灯塔,徐建国直言,是受到前辈们的影响。“老一辈的灯塔工也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了守护灯塔而坚持,这是对这份工作的责任,也是对社会的责任,要把这份工作做好。”

在徐建国看来,灯塔工虽然平凡,他仍感到自豪。“为来来往往的船舶保驾护航,我们的工作虽然默默无闻,但非常有意义。”

微信图片_20190928203939.jpg

作为一名老灯塔工,徐建国也见证着这座灯塔的变化和发展。可助航导航的AIS基站、北斗基站、雷达应答器等新设备的入驻,一批批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大大提高了灯塔的航标效能。老一辈的灯塔工逐渐退休离岛,年轻的新面孔不断到岛上来,一代代灯塔工为船舶航行保驾护航。

“每天都可以看到无数船舶从小岛旁驶过。”徐建国告诉南都记者,很多艘满载货物的船舶都要途径这里,开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码头。守塔37年,他从没遇到一艘迷路的船,徐建国说,“只要我们灯塔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就不会有船迷路。”

采写:南都记者 詹晨枫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我叫建国·与祖国共成长

编辑:张亚莉,刘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我叫建国·与祖国共成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