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长江禁渔:“吃货”不用担心,建议现在就考虑禁捕期后规划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1-02 22:14

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暂定为期10年。有专家认为,因目前长江捕捞量占比过小,禁捕对鱼价不会有太大影响。此外,以往的春季休渔对长江渔业保护效果不明显,建议从现在就开始考虑10年禁捕期过后的渔业资源利用规划。

最迟明年元旦起实行暂定10年的常年禁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实行禁捕。

据新华社消息,1月1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解读称,第一步是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

第二步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于康震介绍,长江干流是指青海省曲麻莱县以下至长江河口的长江干流江段;重要支流是指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汉江等重要通江河流在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境内的干流江段,大渡河在青海和四川境内的干流河段,以及各省份确定的其他重要支流。

同时,对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由有关省级渔业主管部门划定禁捕范围,也是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专家:禁捕后对鱼价不会有太大影响

为何要实行长江禁渔?于康震介绍,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全面衰退,白鱀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极度濒危。

“生态破坏不仅危及长江水生生物种群繁衍,渔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于康震称。1954年长江流域天然捕捞量达42.7万吨,上世纪60年代捕捞量下降到26万吨,80年代为20万吨左右。近年来即使大规模增殖放流,长江每年的捕捞量也不足10万吨,约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0.32%。

于康震表示,鱼儿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一些渔民开始铤而走险,用“绝户网”和电、毒、炸等非法渔具渔法竭泽而渔,结果渔民越捕越穷、生态越捕越糟。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是打破困局的必要措施。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认为,“吃货们”不用对禁渔过于担心,因目前长江捕捞量占全国淡水水产品总量的比例很小(0.32%),禁捕后对鱼价不会有太大影响。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表示,十年禁渔期过后,届时如何利用渔业资源,应该从现在就开始考虑。

不保护长江或将无鱼可吃

据悉,以往长江干流多段每年实行春季休渔。王克雄介绍,由于近年来的过度捕捞等原因,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春季休渔期过后,渔民捕捞强度迅速加大,休渔期时间有限,对“无鱼”之困的改善效果已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为何禁捕的期限定为10年?王克雄表示,长江包括“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在内的许多鱼类,繁殖的世代周期是4-5年,10年禁渔期可以让它们经历两个世代的繁殖,充分休养生息。此外,他还认为10年是考虑到生态修复与渔业发展相平衡的结果。

据悉,长江是“四大家鱼”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和苗种发源地。《中国新闻周刊》曾报道,再不保护“四大家鱼”的基因库,中国人将无鱼可吃。然而,目前“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90%以上。

专家:禁捕利于江豚数量恢复

据了解,长着一幅“笑脸”的长江江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鲸类物种,被称为长江生态“活化石”。然而,身处长江食物链顶端的江豚,因食物匮乏等原因,2017年种群数量仅剩约1012头。

农业农村部2016年发布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提到,如果不采取人为干预措施,预测在未来10余年内,长江江豚种群极可能下降到野外灭绝的临界数量。

王丁介绍,江豚的主要食物是中小鱼类,长江禁捕有望让鱼类数量增加,改善江豚“饿肚子”的情况,利于江豚物种数量恢复。

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布名为“可爱!江豚表演水上转体三周半”的视频,画面中长江南京老下关段数十头江豚一前一后地跳跃,还不停抬头吐水。有网友评论:“不知道它的远方表亲白鳍豚还有没有机会再次在长江流域中出现”;“保护好江豚,不要重蹈白鳍豚的覆辙”;“保护生态平衡,让长江休养生息”。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

编辑:史明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解救长江无鱼之困,十年禁渔在行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