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抓大事谋全局,进一步增强未来新动能
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三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先行示范区《意见》2019-2025年行动方案;
发布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规划;
笋岗-清水河片区全年完成投资124.8亿元,同比增长20%;
推出24.6公顷产业用地;
城建梅园等8个项目正式开工,汇金天琅大厦等6个项目完成规划验收,释放产业空间55万平方米;
深汕高铁初定在清水河设站,积极争取深圳火车站融入国家高铁网络。
(二) 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稳增长强信心,进一步释放发展新活力
初步预计,财政总收入260.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好于预期;
金融业增加值超过820亿元,同比增长7%左右,商务服务业持续两位数增长;
万元GDP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分别下降5.8%、5.4%、4.5%;
中国燃气、国任保险等总部企业,中金岭南、奥拓电子等上市公司先后落户;
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等31家持牌金融机构、高新投系等8家其他金融机构正式入驻;
全年投入6.57亿元扶持产业转型升级项目1049个;
坚决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121.4亿元;
新增商事主体超过3万家,较上年增长17%,注册资金总额3099亿元;
荣获2019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第五名。
(三) 持续聚焦群众关切,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答好民生新考卷
——教育
新开工建设黄贝学校、未来学校,推动2所学校拆建、新增学位540个,中小学扩班119个、新增学位6049个;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午餐午休服务开通率达96%;
新增及转型公办幼儿园16所,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达81%;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获评全国“第六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优胜奖。
——医疗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41.6%,远超全国17.1%的平均水平;
新建5家一类社康中心;
引进7个“三名工程”团队,立项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功实施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罗湖医改入选“深圳市市长质量奖”,两项医养融合经验代表深圳上榜国家典型案例。
——文化
新增2个街道图书馆、10个悠图书馆,鹏兴社区成为全市唯一获评的年度“全国书香社区”;
新增1.6万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10个街道83个社区实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获评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全国围棋之乡”称号。
——其他
新开工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10012套,供应1357套;
全年投入1.33亿元扶持130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
普惠性床位达到952张,全市排名第一。
(四) 集中整治突出问题,提品质优环境,进一步彰显宜居新形象
开通7公里淘金山绿道;
新建改造1个特色主题花卉公园、3条花景大道、5个社区公园、10个花漾街区、20个街心花园;
新建改造6座智慧公厕,升级改造65座公厕、23座垃圾转运站;
完成115个小区和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
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防治全面实现“7个100%”;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层治理经验做法入选全省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和全市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
在全市率先完成存量P2P网贷企业清退第一阶段工作。
站在新起点,把握新机遇,振兴新罗湖
——小城区,可以有大作为。一个城区,物理空间的大小是固定的,但发展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纽约曼哈顿的面积为59平方公里,香港岛也只有78平方公里,但却拥有全球性的竞争力、影响力及活力和魅力。罗湖城区虽小,只要精耕细作,依然可以做出大文章。也正是因为面积小,才倒逼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老城区,可以焕发新活力。城市是一个吐故纳新、不断迭代的生命体。罗湖位于深圳中心区,伴随整座城市的崛起,依托空间资源的有机更新、老旧街区的整治美化、历史记忆的传承活化、既有规划的补遗完善、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新兴产业的更迭转化、移民文化的交融汇聚,老罗湖完全可以持续焕发出新活力。
——先行区,可以再次崛起。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作为先行区,罗湖在特区建立初期高歌猛进、一马当先;而近二十年来,各兄弟区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发展,呈现百舸争流、比学赶帮超的态势。从波峰浪尖下来,罗湖经历了心理调适期、思考探索期,更是战略谋划期、能量积蓄期。在历届区委区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未来罗湖必将在重新崛起、全面振兴征程中迸发强大势能。
《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宏大命题:建设罗湖旧城改造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从统计数据上看,2005-2014年10年间,罗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776亿元,年均不到78亿元;2015年启动城市更新改革试点以来,罗湖近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达1158亿元,年均约232亿元,为十年前的3倍,展示了传统中心城区主动作为、厚积薄发的巨大潜力。
按照罗湖区七届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书写罗湖新篇章:
“一主两区三带”:高质量建设总部经济主廊道、高标准建设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和高品质建设文化生态休闲区、高水平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高起点建设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高规格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
四大“千亿片区”:蔡屋围-湖贝深南总部经济廊道、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笔架山河沿线更新及全域复明工程。
八个主动谋划: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功能提升、加快产城融合、强化内通外联、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环境品质、推动绿色发展、完善基层治理。
(一) 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点片区
加快湖贝片区开发建设,实现蔡屋围统筹片区开工;
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完成15万平方米用地拆迁以及红岗国际创新广场二期重点产业项目遴选;
加快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发展,推进城建梅园、招商中环、城脉中心、恒大金融中心等重点项目;
加快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统筹更新等,争取深港口岸经济带上升为区域战略重大平台。
——产业集聚
新引进总部项目3个以上、优质项目10个以上,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总部企业集群;
推动平安集团旗下科技公司、京东云等落地发展;
鼓励德勤大湾区双创中心、华润加速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项目外溢发展;
新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及各类专业园区6家,国高企业超过400家,新兴产业规模达1300亿元;
创新模式建设2个联合总部大楼。
(二) 高水平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着力提升城区功能品质
——旧城改造
新开工5个项目,完成3个项目规划验收,新增产业空间16.5万平方米;
加快边检二大院、景福花园片区、船步街片区、清水河小区等棚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市人民医院、深圳中学等优质公共资源周边地块改造提升;
加快推进玉龙新村17.7万平方米用地开发。
——城区环境
建成1个自然教育中心,新建提升3条花景大道、3个花漾街区、5个社区公园,实施城市“双修”串联5个片区18个节点,实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5%;
推动清水河、笔架山河全域暗河复明,启动沙湾河(罗湖段)等10公里碧道建设。
(三) 全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教育
建成2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完成2所小学改扩建工程,新增学位2700个,推进9所新改扩建学校开工建设,缓解学位紧张问题;
推进政府产权园转型为公办园,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力争达50%;
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大学申报工作,争取办学政策突破并落地实施。
——医疗
开工建设区妇保院改扩建工程;
开放布吉医学中心;
建立医学科研服务平台;
加快谋划建设高水平的国际医疗城;
建成65家标准化社康机构,实现居民建档覆盖率80%,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4.5名。
——文化
开工建设“两馆一中心”、粤海体育休闲公园;
加快市工人文化宫整体升级改造和区综合艺术馆(文化馆)、罗湖体育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改造2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精心举办系列国际赛事。
——民生保障
新开工筹集人才房和保障性住房6391套;
投入1.58亿元实施80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
(四)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提升城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基层治理
完善街道“大部制”改革,实施街道“平台统筹+协同监管”综合监督考核,优化区街道条块协同工作机制;
实施向西村等9个城中村综合治理,实现城中村专业物业管理全覆盖;
在渔民村试点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村,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城区安全
构建5G智能城市安防体系,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实现重大安全风险点位全纳管;
实施29个小区、9个城中村管道燃气改造,继续推进住宅区、城中村消防管网整治;
建成室外应急避难场所36个,完成20个小型消防站建设,创建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来源:罗湖+
编辑:张裕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