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2020爱你爱你”主题征文第二期优秀作品来啦!下面这篇文章,小作者写了与奶奶相处的故事,从最开始与奶奶疏离,到奶奶患病后二人距离的拉近,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那份隐藏的爱。
奶奶给的那颗“糖”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2班 何东蔚
奶奶对我来说一直是模糊记忆里的人。母亲的旧相册里面有许多和她一起旅游的照片。那个有着棕色卷发的女性在镜头面前显得有些拘束,脸上的笑意只能从嘴角看出。那时的她脸上的皱纹还比较浅,看上去也没有现在那么严肃,没有被阿尔茨海默症困扰,没有被老年的病痛所折磨。
从记事开始我就很少见到奶奶,但每次见到她,我都会很害怕,因为她是家中最年长的女性,每次见到她难免要接受一顿唠叨和说教。
再长大一点,我的记忆里剩下的就是躺在床上的她了。“老年痴呆”,听起来不令人愉悦的词。但对我来说,她好像只是记忆更差,身体更不好了,手脚常常缩着,整个人像虾干一样躺在床上。她额头上的皱纹依旧很深,好像有人用什么东西刻在这里,才会让这几条痕迹如此深刻。
冬日的广州室内很冷,母亲叫我推奶奶去阳台上晒晒太阳。我搬着小凳子坐在旁边,奶奶就坐在轮椅上垂着头,眼皮也垂着,好像睡着了,我看着太阳发呆。阳光在我俩身上投射出两条光影,一老一少,没有交流,但我似乎在这种不言语的氛围里感受到了某种曾经禁锢我紧张肌肉与神经的东西碎掉了。推奶奶回去时,她垂着的眼皮抬动了下,手撑着似乎想跟我说些什么,但我没听清。
时间从00年代来到10年代,我背上书包进了校园。我开始大胆起来了,也开始试图和她交流,次数不多,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晚上,我们会在奶奶家吃饭,我依旧会给她捶捶背捏捏肩。老人的皮肤触感很不一样,像很滑的香蕉皮,塌塌地挂在骨头上,她的状态更不好了,我能感觉到。她开始连我母亲的名字都忘记了,我母亲刚开始是无奈,最后只剩下一丝悲哀。曾经和她一起游遍中国的这位女性,终是败给了自然与时间。她好像也不记得我了。
2019年的春节,格外难熬,因为奶奶不仅仅有阿尔兹海默症,还有帕金森。我经常随着父母往奶奶家跑。我和她又像十年前那样,坐在阳台上,她垂着眼,我望着远处发呆。“囡囡”,她在叫我,这个词几乎是用气声说出来的,“这个糖给你。”她手脚不便,但却试图从口袋里掏出什么。我顺着摸过去,拿出了一袋颜色鲜艳的东西。
是一袋橡皮泥。
我接了过去,装作收下的样子,“好,谢谢奶奶,我会吃的”。又坐下准备续上我刚刚发呆的进程。但我突然反应过来,她叫我“囡囡”,只有她会这么叫我。或许她不是不记得我了,你看,她还叫我“囡囡”,她还记得给我留糖。我攥紧了衣角,心里涌出一股酸意。那个严肃的老人,紧紧皱起的眉头也可能只是在想怎么面对他的孙女,像我当初对她的手足无措一样,她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她的关怀与爱。
漫长的相处生涯,我所有的误解与偏见都化为了泡影,那袋橡皮泥让我和她和解,虽然我们从未交恶,但我“原谅”她了,接受了记忆中自己不成熟的行为。“生活带着我走,我就走。跟着所有人的生活一样,站在长长的队里,领我的那一小把糖,队很长,我没排到。”列文在《安魂曲》里这么写,但我想,我拿到了不是生活给我的糖,是她给的糖。
糖很甜,很快就化了,来不及让我仔细品味。也不会有第二次了,她的床已经空了很久了,旧被褥都被收了起来,但我可以记住这一份幸福,在2020以后的日子里,努力排着生活的队。
名|师|点|评
因为奶奶唠叨、说教,“我”和她有疏离感,以致怕她,但最后“我”原谅了她,收获了那份幸福。这个过程令人感动,一个小女孩从奶奶身上体验到生命的煎熬,也感受到亲情的滋润,奶奶的皱纹由浅到深,皮肤像“很滑的香蕉皮”,人虾干一样蜷缩在床上,到后来床“空了很久”,所幸这期间祖孙俩似乎是在弥补,其实是在找回隐在深处的爱,那颗“糖”,甜蜜了“我”的生命。这种感动,得益于作者细致的观察,用心的体会,然后诉诸笔端,如花自开,芬香溢远。
(点评老师:曾湖仙 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广州大学兼职教授,广州市优秀教师、名教师;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师硕士研究生实习导师、省骨干教师培训专家,广州市越秀区博雅青少年服务中心导师。 )
征|文|启|事
期末了,又迎来考试。人生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无数。讲述一个留存在你记忆深处的考试故事吧!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2020年1月20日
投稿网址:
http://h5.oeeee.com/zuowen/
或扫海报二维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统筹/主持:南都记者 梁艳燕
插画:林军明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