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区转型升级、探索“监管沙盒”模式,政协委员关注深港合作区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01-16 05:50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1月15日下午,政协深圳市福田区五届六次会议大会发言环节,界别委员代表作主题发言和重点发言。南都记者注意到,其中不少委员代表都将目光放在了深港合作区的建设规划上,提出对福田保税区的升级转型、在深港合作区规划医学科学院、对深港合作区进行机制创新等措施。

WechatIMG83.jpeg

 

形成“保税+科技”的新业态,增加创新研发产业空间

来自民盟界别的福田区政协委员陈孝悦提出加快福田保税区转型升级,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园区。依托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保税政策优势,福田保税区为深圳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做出巨大贡献。当前,传统保税企业以进出口贸易、保税加工制造、保税仓储物流为主。新兴保税业务以保税研发、检测维修、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保税 +”业态为主。

但目前,保税区存在大部分企业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定位不符的问题。截至 2018 年底,福田保税区各类产业各类法人单位共计 4651家。其中,规模以下企业 4313 家,占比达95.7%;非保企业 4420 家。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 2.1%;已上市及正在筹划上市企业占比仅 0.9%。

陈孝悦认为,从企业结构上看,园区中非保和小规模企业占绝对比例,而高新技术企业和已上市及正在筹划上市企业占比较小,不少与保税业务无关的企业因租金不高都在区内租用场地办公。此外,保税区产业用地已基本出让完,现有产业空间严重制约园区发展。目前区内多家企业均提出转型升级诉求,现有建筑增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WechatIMG86.jpeg福田区政协委员陈孝悦


对此,他建议,保税区应融入“科技创新”要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核心区、先导区,科技创新要素在保税区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他建议,依托“保税”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深港科技创新领域;在产业政策制定中充分兼顾深港科技创新政策对福田保税区现实需求的覆盖;在产业准入过程中充分考量拟引进产业项目能否依托区位、保税制度优势形成“保税+科技”的新业态。

受限于海关特殊监管政策、红树林保护区环境保护以及市政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区域价值与园区空间综合利用效率存在较大差距。陈孝悦认为可通过政策创新,理顺更新改造程序;积极推动用地性质改变,适当增加创新研发、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空间;按照分类管理、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引导产业空间更新改造等方式对旧工业园区进行连片开发,统一规划建设。

 

建设医学科学院,开展医学领域研发

来自致公党界别的福田区政协委员黄骋则提出,依托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深圳市医学科学院的建议。

WechatIMG88.jpeg福田区政协委员黄骋


目前深圳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制约深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短板”,而医学科学研究是解决短板的关键。致公党福田总支通过调查研究,结合《福田区现代产业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35)》,建议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区域规划建设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院,重点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

目前,全市 18 家三甲医院有 7 家落在福田,18 家市属医院中福田占据 7 家。毗邻的香港医疗资源也非常丰富。黄骋认为,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高端医学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

深圳各大医院皆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室或研究所,但总体布局比较零散。对此,他建议调整科研架构,医科院为领头羊,实现医科院和各医院的科研工作良好的分工合作,医科院将主要在“高端”、“基础”研究两个层面引领全市医学科研。

同时,他建议与各大高校合作,实现深圳医科院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圳医学科学院搭建和运作的基础是人才和技术,可依托深港创新合作区这个国际交流窗口,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与高精尖技术,建设国家级的创新团队,为产学研系统化提供基础保障。

 

建设新兴领域“监管沙盒”模式,探索医疗保险跨境结算制度

同样关注深港合作区发展的还有来自九三学社界别的福田区政协委员徐期林。由于深港两地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及管理模式,徐期林认为,要更快地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则应充分发挥合作区的区位优势,探索协同开发模式,创新合作区各方机制。

WechatIMG90.jpeg福田区政协委员徐期林


首先,要建立更完善的引导规划政策。徐期林建议,构筑深港智库网络联盟,搭建智库合作载体和平台,制定更有利于创新的深港创新合作专项“政策包”。其次,应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将科研资金更多地用于人才引进而非仪器设备购置,注重基础科研和成果转化齐头并进。再次,要实行有利于风险管控和科技创新的合作区监管模式、物资查验模式。建设新兴产业策源地,探索开展金融创新、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监管沙盒”模式,鼓励新兴产业先行先试。

同时,他认为应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创业机制。人才政策方面,可实行人才“共享机制”,允许在合作区工作的境外人才破格申请国家、深圳、福田的人才计划,允许高端人才双聘、多聘。在CEPA 和粤港澳合作框架下,推行专业资格单边认可政策,使具有港澳职业资格的专业人士在合作区内可直接登记并提供专业服务;支持在合作区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保险跨境使用结算制度,允许香港社会保障措施在合作区内医疗机构使用。争取税收和绿卡等人才优惠政策落地,向符合标准的高端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退税补贴。

此外,他建议探索建立深港司法协作机制。首先,应支持在合作区打造国际司法合作的国家级试点平台,通过特区立法的形式,柔性借鉴和实施香港在科技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成熟法律制度;搭建“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引进符合条件的国际商事调解机构、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加大力度推动在合作区建立涵盖调解、仲裁、司法在内的深港共商共建共享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采写:南都记者 张馨怡

编辑:向丽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