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才能免遭“卡脖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1-18 08:12


两会logo22.jpg

在今年两会上,南都记者注意,“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成为实体经济发展领域的热词。随着新兴技术向纵深发展,在实体经济领域不断涌现出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经济、网红经济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成为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在《广东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也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金融、民生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

“现在很多企业在谈产品和技术发展,但是很多核心技术还是有’卡脖子’的问题。拿人工智能来举例,目前我们明显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中国市场大,应用层面我们做的很好,但是基础研究层面薄弱就相当于缺乏’地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市黑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震霄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

pic_357223

政协委员李震霄。

李震霄的观点并非一家之言。在民建广东省委会提交的《关于积极培育和扶持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助力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同样指出,聚焦“卡脖子”技术制定产业政策,要理清当前广东优势产业被“卡脖子”的技术难点,制定三类技术发展规划。

新兴技术发展迅猛

相关提案指出“智能化改造内在动力有待激发”

2019年10月,广东省工信厅出台实施《广东省培育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9—2025年)》,以加速数字经济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力争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55%。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近年来,广东相继出台实施了互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动计划或发展规划,以推动新兴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新兴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在今年两会上,民盟广东省委会重点提出《关于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的提案》,认为通过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使之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目前仍面临不少困难。

“产业融合需求不一致,智能化改造内在动力有待激发。”上述提案指出,目前广东省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融合程度还不高。一是智能化技术只在特定领域和层面具备优势,不同产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和短板不同,亟需分类引导和扶持。二是可参考、可借鉴的融合案例少,大部分传统产业企业不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知道如何运用智能化技术改进生产,对此持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

提案还指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各行各业形成数据孤岛,复合型人才严重紧缺等问题,也是新兴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为此,不少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分类别分步骤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针对不同类型传统产业特点,合理编制各产业智能化改造路线图和推进指南。同时,加快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对政府数据进行分类分级并推动向社会开放,鼓励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可出台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建立公共数据平台等。

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人工智能领域“头重脚轻”,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广东的立省之本、强省之基。近年来,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出现了一批拥有自主产权、掌握或初步掌握核心技术的细分行业单打冠军或隐形冠军。

广东省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企业,有力促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十二条”等政策,持续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4批研发计划项目。

“现在很多企业在谈产品和技术发展,但是很多核心技术还是有’卡脖子’的问题。拿人工智能来举例,目前我们明显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中国市场大,应用层面我们做的很好,但是基础研究层面薄弱就相当于缺乏’地基’。”李震霄展示了一组数据,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处理器芯片领域接受的融资额仅占我国人工智能投融资总额的2%,排位最末,远低于计算机视觉与图像、自然语言处理和自动驾驶等相对成熟的应用领域。

李震霄表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关键技术积累薄弱,核心算法、芯片及基础元器件的掌握与国外差距较大,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建议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的投入,重视人工智能,在我省现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基础上,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构筑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

综合各方观点来看,当前,在实体经济领域,广东省仍需集中更多的资源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实现领跑,组织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工程。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开展5G商用、4K电视网络应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国产芯片等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计划。

声音:实体经济如何突围?高校技术攻关、人才培养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如何看待高校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新对南都记者说:“实体经济要往高端走,就是要寻求技术突破。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是与实体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产业融合度非常高,高校可以为产业技术升级和引领做贡献。”

陈新表示,实体经济最终要提高竞争力走向转型升级,就是靠人才和技术。培养学生、培养人才正是高校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虽然还受一些其他外部环境影响,但人才和技术是实体经济能不能够突围的核心要素。”

陈新说,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下,世界经济的动力不足,实体经济首当其冲,广东这种外向型经济更尤是。“要实现突围,还是要在产业升级中抢得先机。通过技术变革,去赢得市场主动,开拓挖掘市场,引导消费,如此才有可能让广东的产业发展更加稳健,更具抗风险能力。”

人们常说“金融活,经济活”,谈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建议,要在金融扶持和融资体系方面建立“包容创新失败的容错机制”。她认为,“投入十个项目可能有九个失败,我们要容错、允许失败,其中一个成功了有可能就会成长成将来的独角兽。让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在这个时候能够得到支持,可能他真的是下一个华为和腾讯。”

在两会的分组讨论发言中,同样关注科技创新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的还有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廖兵。他表示,科研转化落地应形成体制与文化,企业家和科学家融合不只是“坐下来谈一谈”。

“现在很多企业对于几年以后产生效益的技术,不愿意投,因为觉得划不来。但是另一方面,企业等到需要技术的时候,发现又买不来了。同时,科学家对于产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充分,这就存在了’两张皮’的问题。然后,企业家埋怨科学家,技术拿来之后找不到市场,科学家埋怨企业家’逐利’。”廖兵建议,在科研方面,企业和科学家应向国际创新创业、发达地区学习,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这三条链的融合。

统筹:南都记者 程洋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贺蓓 魏凯 程洋

编辑:江英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