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已经打响。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之下,为避免交叉感染,封城禁车后的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的住宿问题成为难题。对此,1月24日起,一场由300名武汉酒店业主自发组织的酒店医护支援联盟,免费开放自己的酒店为超过5000位医护人员提供住宿。
尽管如此,随着各地医疗援助团队陆续到来,当地医护住宿仍有较大缺口。此外,消杀防护物资匮乏、湿冷天气下的水电开销和食物供应短缺,也困扰着这群自发参与提供住宿的酒店业主们。
住酒店的急诊科护士:为避免家人感染,半夜拖箱子从家中离开
1月24日除夕夜,刘梦莹拎着箱子从父母家中离开。
这一天武汉的气温不到5度,阴雨连绵。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让刘梦莹生活了25年的城市被封锁。作为武汉中心医院急诊科护士,考虑到随时轮班和担心从医院回家增加年事已高父母被传染的风险,她在各种医护支援微信群里找房子,终于在凌晨辗转住到了距医院步行10分钟的兰陵凡舍酒店。
急诊室此时人满为患,已有同事被疑似传染,科室人手紧张。
每天下班前,刘梦莹才能知道第二天的排班。“医院从住院部调了医生来支援急诊,不然根本忙不过来。我们科至少有8个人住到了酒店,分布在不同楼层。”
封城后酒店面临消杀物资匮乏,刘梦莹和同事下班后也会带一点消毒水对酒店房间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能有个地方给我们住,真的已经很感激了。”
刘梦莹入住的兰陵凡舍酒店是疫情发生后,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的武汉酒店之一。这群酒店业主的身影中,有河南人小秋。
酒店业主:万一被感染了我还年轻,应该挺得过去
30岁的小秋把孩子交给公婆,赶在1月22日晚从黄冈回到武汉。作为封城前一晚人流中的“逆行”者,她回武汉是因为和合伙人召开紧急会议后决定,将酒店23间客房全部对医护人员开放。
“我是自愿回来的。因为封城后也没有什么生意,我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还是把房间拿出来帮助有需要的医务人员。”这间位于武昌区万达广场的酒店式公寓,附近有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6间医院。考虑到普通住客的担忧和避免交叉感染,1月23日,小秋和同事劝走了原本在酒店5间房的客人。
通过跟医院后勤部对接,1月25日大年初一这天开始,小秋的如廷假日酒店主要负责对接2公里外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他们步行过来大概半小时,骑车20分钟。”考虑到防疫需求,入住的医生们每人一间房,但消杀物资仍然匮乏。“医生负责自己房间内的消毒。其实,下班前他们脱下防护服,接受测量体温后才会从医院出来。”小秋告诉南都记者。
前台现在只有小秋和另一名同事,眼下她们只有口罩和手套。“多的防护暂时没有。不过没关系,好多医生上下班间隙还给我们前台带了点消毒用品,还有吃的。他们一般晚上11点多回来得多,凌晨2点的也有。出入比较密集的时间段还有8点、12点和18点。进入房间前也要量体温。”
不到两天,凭借职业敏感,小秋已经对这群戴着口罩出没的大夫对上人名与房号。“大家见面都会打招呼,有时还会互相加油打气。”
小秋告诉南都记者,入住的医生多数是80、90后,和她年龄相仿。“其实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我觉得这群医生的情绪是比较乐观的。我做这个决定家人也支持,我也做好了万一被感染的准备,万一感染了我还年轻,抵抗力应该能挺得过去。”
医护支援组织者:300多家酒店自发参与,提供近3万间房
这场酒店医护支援联盟的组织者,是武汉酒店从业者肖雅星。
从除夕起,肖雅星将名下四家武汉的酒店全部提供给医护人员免费入住。继1月23日封城后,25日,武汉宣布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除经许可的保供运输车、免费交通车、公务用车外,中心城区区域机动车一律禁行。
为此,肖雅星呼吁,“强烈建议武汉主要医院附近一公里内的酒店继续报名,让一线工作者战斗得更加便利!”
肖雅星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武汉酒店医护人员免费住宿酒店统计”,征集武汉各区不使用中央空调的酒店自愿加入活动。
这则《武汉对医护免费住宿房源招募》的公告显示,一、 只要你家有空房且社区居民不投诉,可以提供干净、独立的住宿环境即可;二、酒店方应量力而行,最好邻近相关医院。招募公告还提到了急需捐赠物资,包括密封手套、84消毒液、75%浓度酒精、紫外线消毒灯、一次性床单被套毛巾浴巾、护目镜、睡袋等。
“不是自夸,我本身是一个统筹能力很强的人,但这次真的光靠我一个人不行了。”1月27日傍晚,她在准备去接应城外新运来物资的路上告诉南都记者,三天以来,自己每天睡不足4小时。
参与这场活动的,还有两家酒店分店股东朱紫逸。
因为员工放假,朱紫逸和几个管理人全程协调起此事。“房间是密码解锁,我们在房内提供了消毒水,入住的医护人员每天自行整理垃圾带出。好在现在一切需要都可线上沟通。”
部分医生也主动提出,为避免交叉感染,不需要酒店员工服务。小秋的酒店还有两名留下来的员工,主要负责外围物资筹集和医院对接等。
此外,当地私家车主陈楠成了自愿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一员。
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酒店正参与到这场“战役”。除武汉本地酒店行业自发组织之外,东呈集团、华住、如家首旅等随后也加入。据飞猪武汉业务经理提供的酒店名单显示,截至29日13时,洪山区、武昌区、汉阳区、蔡甸区、江夏区等多地318家酒店参与到本次支援,提供近3万间房,接待了超过4850位医护人员。
但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连锁酒店企业加入,随着各地医疗援助团队陆续到来,医护人员住宿的缺口依然很大。1月29日上午,南都记者从一份即时更新的酒店名单中看到,新加入的酒店床位在短时间内很快就显示“住满”。
问题浮现:消杀防护物资匮乏,食物亦面临短缺
部分住宿难题得到缓解后,一些新的问题浮上水面。
首先是酒店方普遍反映防护物资匮乏。青山区的食全氿美酒店业主喻双红是第一批响应号召的店家,从1月24日在酒店名单上公布了自己的号码后,她每天都会收到至少50个电话。由于事先没有预估到接待压力,接待了近五十位医护人员后,店内储备的消毒水大概只够维持一两天。喻双红担心留下来自愿加班的五位员工,只有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很担心他们的安全。
这不是个例。据介绍,在武昌的小秋和同事目前就只有口罩和手套。
尽管肖雅星在公告里要求酒店员工一定正确佩戴双层口罩及密封手套,退房后用医用酒精、含氯消毒剂、紫外线灯等消毒。但实际上,消杀物资是一个难题。环球旅讯的李超一直在参与协调物资。他说,“确实酒店消毒物资紧缺。”
在防护用具短缺的情况下,朱紫逸只好免去酒店前台服务的环节,“房间是密码锁,我们在房间里提供了一点消毒水,入住的医护人员自行杀毒。好在有手机,基本上一切需要都可线上沟通。”
部分医生也主动向酒店负责人提出建议,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不需要酒店员工服务。
武昌区某三甲医院护士长一梅和四十位同事,在医院完成多项检查结果为阴性才带着行李住到武昌站附近一家酒店,“我们都有自我检查的意识,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同事和酒店负责。”
一梅现在每天自行处理垃圾,上班前开窗通风消毒,下班后各自回房隔离。一梅有时会见到酒店业主在做公共区域的消毒,“我们在一线,后方还有人帮助我们,同事间私下也商量,大额费用出不起,但如果消耗的一些用品、适当的房费,后续我们能出就出。特殊时期,大家都不容易。”
除此之外,封城后酒店人员和医护人员的食物短缺也是难点。
小秋和同事眼下常吃的食品之一是泡面。酒店股东朱紫逸说,“现在出行都封锁了,三个留守酒店的员工把春节囤的食物都拿出来了,可以撑10天左右。”另一名湖北省中医院的医生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直言压力很大, 一连三四天“基本吃的都是方便食品”。
行业: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介入,提供部分补助
尽管小秋和朱紫逸等酒店业主都表示“愿意坚持到疫情控制住为止”,但飞猪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不少自发参与的武汉酒店业主已经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1月28日,一名酒店医护支援联盟的酒店业主通过朋友圈呼吁,希望入住医护人员提供医院方面的盖章证明,以帮助酒店物资运输优先。
“因为全力支持医护人员入住,店家需要把此前的预定单全部取消,这也是一个很大损失。此外,每年春季武汉酒店业都将迎来一个樱花季的旅游旺季,遇上此次疫情,抛开租金和人力成本,在武汉湿冷的天气里,日夜不停的商业用电,实在是一笔巨大的开销。”飞猪工作人员认为,“长远来看,现在更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介入帮助解决医护食宿问题,提供一部分补助。”
针对自助酒店联盟面临的压力,武汉疾控中心党办一位工作人员称,“我们也是从新闻上了解到‘医生酒店’这个事,两方还没对接上,暂时还不清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该院“目前5趟班车照常运行,职工办理通行证可以开车上下班,有部分医护分批次安排住在酒店。由此产生的费用,该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是提前以医院名义联系的酒店,费用由医院承担。”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周如南表示,民间参与公共危机应对可追溯到汶川地震时期,后经雅安地震等救灾行动逐渐形成模式。“一是形成民间救助联盟,民间专业救灾机构互通信息。二是政社互动机制,主要是信息报送、救灾流程介入等等。对于民间自发参与救助,建议政府部门可以考虑补助、购买或嘉奖。”
结束采访时,朱紫逸刚接到了一批民间爱心人士送来的消杀物资,“对方匆匆放下物资就走了。”此时朱紫逸也刚拿到中南医院出具的、他的酒店免费为医护人员提供住宿的“证明书”。
他直言,这对运输物资有一定帮助。朱紫逸说,不知道“战疫”还要打多久,“做这个事纯粹是出于心疼一线医务工作者,没想过能得到哪里的补助。先做着吧,都是为了我们热爱的大武汉。”
对于已经在武汉生活10年的小秋来说,这里已是第二故乡。“我想在哪个地方工作或生活时间长了,都会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其实一开始赶回武汉做这事,我没跟父母说。后来告诉他们,我爸妈觉得我做得挺对。他们也经历过2003年的SARS,属于比较乐观的人,跟我说‘你既然决定了,就坚持下去。’”
(文中刘梦莹、小秋、朱紫逸、陈楠、一梅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黄驰波 诸未静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武汉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