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将一个个原本要走亲访友的脚步困在了家里。这是一种对人类而言还知之甚少的疾病——病因不明、病毒载体不明、治疗方法不明,却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在极短时间内被人熟知。
返乡被隔离、生病排不上号、看到确诊人数焦虑到睡不着……这期间,武汉乃至全国各地的民众都面临巨大的健康威胁和心理压力,有人因恐慌“丧到刷不动消息”,也有人由于共情患上了“替代性创伤”等心理问题。
好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多个高校开设心理援助热线,有心理咨询机构一天服务210人。专业老师心理疏导外,还有学生经过培训争当互助咨询师。民间自发组织的互助自救行动也从未停止,人们通过微信群在线陪伴,互相慰藉,加油打气。
“民间的力量是很大的。”陪伴志愿者于荏感叹到,当前希望可以将这些力量集中起来。
居家隔离观察“丧到刷不动消息”,有人患“替代性创伤”
因为低烧和腹泻,25岁的陈晴已在家里自我隔离了4天。
她家住武汉洪山区,在武汉的学校读研。由于有慢性疾病史,她需要经常去医院,1月中上旬,曾4次在医院长时间排队检查和拿药。
多年没感冒的陈晴,从1月21日开始咳嗽、咽痛,后来出现低热。出于担忧,她一个人去了附近医院的发热门诊,从晚上八点一直排队到凌晨一点,因为时间太久加上害怕交叉感染,最后没有做上检查。
“现在武汉的公共交通停了,我们不会开车,没法去发热门诊,大家都在社区医院看病,发热门诊太远了。” 陈晴开始在家里进行隔离,家里只有她和母亲,她每天待在房间内,母亲饭点将饭送到门口。
社区医院的环境也和之前的发热门诊状况差不多,虽然社区有统一的车送到发热门诊,但同样人满为患,有人高热腹泻了还是排不上车。
为了治病,陈晴给自己“开药”,在网上查、问医生朋友,再去药店买。最近刚开始吃上协和医生给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处方:奥司他韦、莲花清瘟、阿莫西林、泰诺。
没有去医院正式诊疗,陈晴的心里还是不安定。伴随着疫情的蔓延,全国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数字不断攀升。武汉市的医院人满为患,像陈晴一样出现低烧、腹泻等症状的病人,既担心自己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又担心去医院交叉感染,或者排队很久挂不上号,于是选择在家自我隔离。
“真的是草木皆兵。”平常感冒同样会引起的低烧、咳嗽等症状,都会引起紧张情绪。一边是身体不适,一边是疫情恐慌,多名在家自我隔离的武汉人说,自己“已经丧到刷不动消息”。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心理学院于1月23日至1月25日所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公众行为与态度调查显示,武汉市、湖北省等重点疫区公众对疫情感到担忧。重点疫区内,35%的受访者声称生活已受到显著影响,超过了20%的受访者感受到了高度恐慌情绪。重点疫区内外,感受到恐慌情绪的受访者占比处在相对一致的较高水平,约为75%。
疫情爆发后,有专家分析,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威胁,因而产生共情,好像自己也正在遭受这样情形或者类似创伤,在心理学上属于“替代性创伤”的心理问题。
“这些天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是各种情绪交织的状态,比如看到那些揪心的新闻,是悲悯的情绪;看到一些机构抗疫不力,又立马感到很愤慨。”河南信阳的刘小茶告诉南都记者,每天从睁眼到睡前,都一直在刷微博,了解疫情的最新动态。信阳是河南省离武汉最近的城市,很多人在武汉读大学、工作,武汉像兄弟城市一样,自己很能感同身受。
“我之前都有点创伤了。”陈晴原本就有焦虑型抑郁症病史,在医院亲眼看到很多病人,有的病情很严重了都排不上床位。“心里特别难受,感觉大家都看不到希望。”
多高校设心理援助热线,有心理机构一天服务210人
“每天都被疫情影响情绪怎么办?”
“疫情当中,很多人会因为关注消息影响到情绪,但这也恰恰说明,大家是有爱的人。”
“我应该怎么缓解,每天和朋友交流这些信息,感觉对我而言造成负担了。”
“你现在每天会做些什么?”
“看书,看剧,但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手机弹出来的疫情信息影响。”
“有相似感受的朋友一起聊天,是一个很好的支持,但是也要防止过度沉溺信息,首先要记住,这些并不是你的错。如果看剧看书,有助于缓解您的情绪,就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可以将手机设置消息不提醒。其实在这个阶段,你能够理解和关系他们,能够照顾好自己过好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支持和贡献。”
一位网友提供了2月4日咨询华中师范大学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平台的网络聊天记录。据了解,针对医护人员和群众的线上心理咨询志愿服务在春节期间涌现,他们有着共同目的:守住民众的心理防线。
1月31日,华中师范大学推出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平台。该校心理学院教授任志洪向南都记者表示,早8时咨询开通,每天开放14小时,至晚10时结束,目前有来自全国400多个咨询师参与心理援助。
开放首日上午,平台接待了100多位求助者,超过一半人来自武汉。“在这种情况(疫情)下,公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是必然现象。此时的心理援助,不仅是在提升个别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在帮助个体提高免疫力,因为身心健康实际上是互相影响的。”任志洪说,希望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帮助稳定公众情绪,避免因为非现实的恐慌造成更大损失。
吉林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孟伟告诉南都记者,除了学校开通防疫心理援助热线,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心理咨询外,学生们还主动发起倡议,开展网络互助。
2月2日,由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协会成员组成的500多名“心灵使者”,经过专业培训,在线上陪伴同龄人抗击疫情。“一来覆盖人群更广,二来学生们年纪相近,倾诉起来也更自在。”孟伟说。
为了疏导给疫情带来情绪困扰的人,心理咨询机构壹心理在春节期间开启“后背”计划,对外招募志愿者,由志愿者和平台咨询师对求助者进行免费的心理服务。
壹心理的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不到2天时间,就有2000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报名。“不是任何一个咨询师都能提供服务,肯定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要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其介绍,目前有120位咨询师于大年初一开始接受咨询服务,上线第一天已经服务了超过 210 人次。
民间互助群在线陪伴,志愿者也曾除夕夜大哭
“非常时期,为科学防疫,民间自救,建立本群。”
20余名医学专业人士、心理咨询师和陪伴志愿者聚集在一起,组建了一个名为“隔离病人问询陪伴后援群”的在线陪伴微信群。
群里大多为武汉的在家隔离的病人。有人描述自己的症状,希望医学专业人士能给予判断;有人倾诉自己的担忧,寻求安慰;还有人分享自己的线上瑜伽课程会员,邀请群友一起练瑜伽度过隔离期。
群友罗材坦言,“老实说,天天呆在家里,太难受。”另一个群友摩西就在群里提示大家:“大家别一直刷疫情信息,别给自己心理暗示。”不停有人在后援群中发网络段子调节气氛:“如果一直在家,出现浑身乏力和酸痛头疼不要过分紧张。因为这是长时间躺床上刷手机造成的,不用担心。”
几天前,陈晴也加入了后援群。“朋友推荐的,我也确实需要医生,所以就加了。”除了能够随时在群里进行线上问诊,陈晴觉得,这个群给予心态上的帮助比较大,自己不再是一座孤岛。“没那么无助了,之前真的很无助。”
刚加入“隔离病人问询陪伴后援群”不久的陪伴志愿者于荏,已经总结出了一些安慰隔离病人的方法:第一,根据对方的话安慰对方;第二,多发布一些正面信息。“比如‘医疗队来支援了’、‘物资在路上了’之类,这些就是正面的。”
于荏并不是湖北人,她来自江西,是一名文秘。“朋友圈里有人有能力做运输或者捐东西,我想如果我可以直接对接到武汉的病人,能帮他们在封城时不会感到那么无助,也是贡献一份力量。”于荏说。
“隔离病人问询陪伴后援群”里大多是病人,出现轻症又不敢去医院,有很多担心。于荏也曾因为难以消化这些负面信息,在除夕夜里大哭。“感觉太无力了。”于荏回忆,当时有个群友被隔离起来,不知道家里的情况。在其讲到家里还有一个身体残疾的老人家时,于荏再也忍不住,哭了很久。
“我得自己鼓励自己,不能消极。”于荏自己给自己打气,她觉得当务之急是帮助武汉乃至湖北的同胞们。“如果不安慰他们,他们会更无力、更慌乱。”
养正心理援助团队的刘静祥谈到:“大灾当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火把,自己做到镇定冷静,再把这份冷静传递给身边的人。”
除了这样的后援群,被隔离在家的武汉民众还建起了读书群、文学群、甚至工作群,在线互相陪伴,度过居家隔离观察的时间。
还有人细心汇总了关于疫情的各类信息,发布在微博上。这份“互助手册”的内容里,除了关于疫情科普和物资求援信息之外,还特别设置了疫区日常、线上问诊方法、创伤心理疏导、网友质疑集中贴、个人在行动、规劝长辈、好消息分享、民间互助等板块。
情绪困扰及健康求助较多,有人咨询在家如何与父母相处
对于目前求助的主要问题,任志洪介绍,一类是因为出行限制导致的生活不便带来的情绪困扰,其中也包括返乡后被隔离的人群;另一类是对疫情或自身身体状况的担忧:一般是担心自己或者家人感染,或者担心疫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壹心理的负责人则表示,虽然当初开设热线时首个服务对象是一线医护人员及其家属,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线医生、护士的咨询比较少,前来咨询的大多是因为看到太多负面消息而压抑、焦虑、心神不宁的人。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还有部分人群因为疫情防控,在家里时间太长,不知道如何跟父母相处而矛盾频繁,向他们咨询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如何应对求助者?任志洪告诉南都记者,平台的咨询师一般会通过同理心以及一些情绪稳定技术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同时尽可能为他们的现实担忧提供权威科学的信息。
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现实难题与心理焦虑并存。孟伟介绍,学校有一名湖北籍的学生原本寒假在外地实习,受疫情影响被迫中断,企业无法提供住宿,买不到票也回不了学校和家乡。
“我们了解后,首先安抚他的情绪,告诉他一定会帮他找住处,再联系上他的父母共同解决问题。虽然是成年人了,但孤身在外,家乡的疫情又很严重,我们都很关照他。”疫情宣传、人身安全和情绪调节,成为吉林外国语大学假期对学生主要的线上疏导。
现在,陈晴出现新的症状会向群里的医生问询,也会帮别人解答一些自己经历过的问题。偶尔还会发一些网上看到的好玩的段子,“没事聊两句”。陈晴说,“总是担忧又盼望着,大家都盼望武汉版‘小汤山医院’建好之后局面会有改观。”
除了医疗物资的缺乏,药品、口罩买不到之外,心理问题的疏导还需继续。“我妈说不能出门,她心里很压抑。我想大部分人都一样吧,我是那种没事可以在家宅半个月,能不出门绝不出门,如今开始有点烦躁了。”陈晴说,对于疫情信息,她现在能不看就不看,更多关注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啥,多吃多睡,早点好。”
随着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近日在网上直播建筑进度,刘小茶减少了关注确诊病例的增长,转发和点赞最多的成为了医院的新闻:开工,建房,交付,转运首批患者。
“我一看到就忍不住想点赞,那种感觉就是,虽然有千千万万人在遭受痛苦,但还有更多个千千万万的人,拼了命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为了想搭一把手帮帮这个城市,帮帮这里的人民。没有人看了会不感动。”刘小茶说,这两个医院好像希望就在前方,让人多少感到些安慰。
“武汉从‘封城’那天起就没再出过太阳,我天天都看,一天都没出过,都是雾霾。”身处武汉的陈晴期待着,有一天这个城市能放晴,笼罩在人们身上的疫情阴影早日消散。
(文中陈晴、刘小茶、于荏、刘静祥均为化名)
统筹:南都记者 张雅婷
采写:南都记者 马嘉璐 吴单 张雅婷 吴佳灵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武汉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