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文如何言之有物,又言之有理?这位老师建议看一本书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0-02-06 10:33

690x150_5e258b75a6964.jpg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透过春节的一系列“风景”,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味道和思考?我们邀请了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老师梁粱,给我们讲解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理,到底有多远,我们能如何有效抵达。

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理 

广州市骨干教师、广州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梁粱 


一)言之有物还是言之有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话题:非虚构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更要言之有理。这个话题的灵感源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新闻类总决赛。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辩题:一方认为,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物;另一方认为,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 

当时,一位选手认为事实很重要,要言而有物。但另一位选手举了一个例子: 

问:“请问这朵花叫什么名字?”一般人回答:“玫瑰。” 

但如果是莎士比亚,他可能这样回答:“它叫玫瑰,可是名字有什么关系呢?把玫瑰花叫做别的名称,它还是照样芳香。” 

同学们,从物的角度出发,玫瑰只是一朵花,一个“名”,而它的“实”是芬芳。我们看到,莎士比亚的回答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他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理。如果用一句文艺点儿的话来说就是:不仅要看到那幅风景,还要能解释风景背后的道理。 

(二)细致入微地观察与画面感

我们写作文何尝不是呢?我将分解成两部分和大家讲解。

首先,我们怎么看“风景”,也就是怎么探索言而有“物”的“物”。其次,我们如何解释“风景”的道理,也就是怎么提升自己对风景的认识,做到言之有理。 

那我们如何看风景?可能大家在脑海中会立刻蹦出一个词——观察。那我们如何观察呢?我给一个关键词——细致入微。观察,实际上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信息收集的过程,属于原始积累阶段,所以不需要做太多的筛选。但是,为了使观察过程不至于太庞杂,我觉得还是要根据一定的次序,如从近到远、从高到低、从左到右等。无论观察景和物,还是人和事,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在观察之后,我们这个“看”的过程完还没有完成,因为需要变成写作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才是关键环节。我再给一个关键词——画面感。怎么做到呢?这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做选择,并且要稍微用一些技巧来呈现。举两首大家熟悉的古诗作为例子: 

第一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这种技巧叫“白描”,就是用几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勾勒出整幅画面的线条。白描的关键点落在“线条”两字,要简洁,写出景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首: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绝句是写约客对弈,而客因雨不至的情景。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写出了一个生活的细节:主人焦急地等待着,没事可干,“闲着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这极为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在烦人的梅雨中焦灼等待的心情。这种技法大家很熟悉,就是细节描写。我觉得,细节描写的关键点落在“放大”两字,放大那个你认为最重要的地方。 

(三)两个春节写作范例

当然,在非虚构当中,我们的“风景”中必定有人和事,这些技法同样适用。在几年前,我也曾经让学生写过春节。其中有两位男生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来看看他们怎么用这些技法来写的。 

首先,看郑同学写的: 

老家没有网络,更别提wifi了。而我这种手机族,在这里就像一个误入桃源的武陵人,也只好来体验一把农民的生活,就是和爸爸一起剪荷兰豆。  

剪荷兰豆可是一项技术活,果实和叶都是绿色,它们伪装在绿叶之中,就像一个个绿精灵在玩着捉迷藏,我拿着剪刀,张大眼睛,一处一处地细看。挑开绿叶,这不,一条颗粒饱满的荷兰豆就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喔,这里还有,那里还有。 

我如获至宝,喜悦之情油然而生。爸爸点点头,说:“把它们都剪下来,不要落下一个。”我一手拎起一根茎,另一只手则握着剪刀,一剪,一条荷兰豆就到了手中。很快,一条荷兰豆苗被清空,一排荷兰豆苗被清空。袋子里已经慢慢的都是荷兰豆了。我的心中满满的幸福成就感。 

再看看李同学的,他写了另外一件事情: 

腊月三十,妈妈一整天都在厨房里卤肉,为年夜饭做准备。中午,我们来供祖宗。我摆好三茶四酒、五花肉、豆腐煮鱼和米饭后,爸爸便在饭桌前点燃了香和蜡烛。接着,他在饭桌旁撒了一小杯酒,边撒边说着:“请祖宗们上座。”然后,他带我来门口烧纸钱,烧的时候还喃喃念着对今年的期望与祝福。烧完纸后,他让我们来在饭桌前磕头,一人磕九个。磕完后,他便说道:“请祖宗们下席。”仪式便结束了,充满了神秘感。 

我们来小结一下:郑同学用白描简洁地写出了荷兰豆的生长形态,“绿精灵”的比喻让人眼前一亮,然后对剪荷兰豆做了细节描写。李同学直接把过年“供祖宗”这个细节放大来写,结合父亲的语言描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四)通过阅读获得理性的思考

风景已经呈现出来,如果能加上一些理性的色彩,内涵会更加丰富。但是,如何获得理性的思考呢?

要寻找春节的写作素材,不妨放眼于农村。我们有不少同学回老家过年,这里的“风景”,尤其是各种年俗,极具新鲜感。如年夜饭、各家串门、祭祀仪式等。还有各种人,如城市工作的返乡者、村里的长辈、邻居亲戚等等。这都给予“风景”以丰富的素材。

在这背后,有什么“理”呢?我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乡土中国》。这本书是高一级教材的指定阅读书目。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经过长期在乡村地区的社会调研和考察整理出来的详实资料。从解释什么是真正的“乡土”开始,他将乡土社会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用浅显风趣的例子和语言生动得表达出来,并且纠正了我们对“乡下人”的一些偏见认识。 

他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熟人社会”。他认为在农村,土地是没有办法流动的,长在地里的庄稼自然也动不了。那么,对于这些完全依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下的稳定”更重要。因此,“重复”就变成了中国真正的乡土本色,日复一日地去重复自己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的生活模式,自给自足,安于现状。费孝通先生给这种生活模式下构成的社会环境取了个名字,叫做“熟人社会”。 

由于过于熟悉,每个人对彼此都知根知底,那么很多约定俗成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行为,也就随之而来了。比如,做事不讲法律,只讲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传统礼仪;路上碰见了,不会先叫一下对方的名字,再问好,而是打个招呼就各忙各的;答应了别人要做什么事情,也从不走签字画押立字据的流程,就单凭本心和互相的信任。总之,只要答应了,我就一定信守诺言。 

通过这种阅读,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带来一些理性的光辉。因此,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言之有理”,要有充分的阅读作为积累,借“它山之石”才可“攻玉”。 

最后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几个关键词,我们写作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理”。要做好“言之有物”,请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事无巨细”,二是“画面感”。要做好“言之有理”,要注意平常的阅读积累。

期待大家的作品! 



收听更多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节目,请扫码!

WechatIMG12.jpeg


征 | 文 | 启 | 事

#我的春节# 你的“年味儿”是什么呢?如今的“年味儿”和记忆中有何不同?写出“鼠”于你的“年味儿”吧!

征文对象:中小学生

体裁:纪实(诗歌、文言文除外)

截稿时间:2020年2月15日

投稿网址:

http://h5.oeeee.com/zuowen/ 

或扫码进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

750x1375_5e258ac784802.jpg


平 | 台 | 简 | 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750x938_5e258addd1746.jpg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梁艳燕

音频剪辑:刘兰兰

编辑: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