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未满月“奶爸”即返岗,用笔墨记录一线医护人员抗疫艰辛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2-14 20:10

战疫前线.jpg

南都讯   今年一月初,90后夫妻苏成威和爱人的宝宝果果出生了,夫妻俩原本计划过年回到湛江老家“吊灯”(摆满月席),一场疫情的袭来打乱了两人计划,新晋“奶爸”回到了医院加班。苏成威虽不是医护人员,但负责医院宣教工作的他陪伴着医护人员共同位处一线,用镜头记录下医患间的感人瞬间,也用笔墨书写下医护人员的平凡而伟大。

2020021419374221.png

苏成威(左一)带领同事组建医院“消毒突击队”。受访者  供图

为方便照顾将妻儿送到月子中心

苏成威在广州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宣传与健康教育科工作,也是医院团总支部书记,日常负责组织医院团员青年下乡义诊,到村居、学校、企业等地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扰乱了他带妻儿返乡的计划,刚回到岗位的他,工作十分繁忙,还要照顾月子中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宝宝。

“疫情严峻,年二十九那天不得不将爱人孩子送到月子中心。”苏成威说,之前爱人也是在自己工作的医院生产的,“俗话说两点一线,在我这儿,直接变成了一个点,照顾妻儿在医院,工作也在医院。”

“月子里晚上几乎都是爸爸起来,给宝宝换尿不湿。”苏成威的爱人说,初为人母,很多宝宝护理方面的问题不太懂,也很焦虑,常常希望先生能一直陪伴在身边,但看到先生百忙中照顾家庭,对自己也是百般呵护,就特别感动。“春节期间都在坐月子,因为先生工作的原因,也清楚疫情的严重性,所以我很支持他的工作,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面对这次突发疫情,苏成威率先在全院发起倡议书,动员全院200多名团员青年到战疫第一线,积极应对疫情工作。同时,苏成威还用笔和镜头把医疗线的动态记录下来,把医护人员抗战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让公众了解医护人员的艰辛。

希望用文字展现医护人员最真实一面

每日上班,苏成威都会到医院的八个科室走一遍。他看着医护人员戴上口罩、护目镜,穿上防护服,一工作就是大半天,深感他们的疲惫辛苦,“他们为了赶时间,经常忙到饭都没时间吃,水都没时间喝。”

好不容易有医护同事出来休息脱下口罩,苏成威看到的,是他们满脸深深的压痕,长时间的佩戴导致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受损,但他们却已习以为常。休息过后,同事利索地换上新的口罩,做好防护后转身急匆匆地回到病房。“不深入接触,根本不知道前线有多辛苦。”每每说到自己的工作,苏成威总是不好意思地说自己只是作些文字性的工作,跟一线工作人员没法比。

苏成威科室的工作人员仅有他和一位助理,从年三十加班到现在,已经连续加班十余天,经手的稿子也有10余篇了。“加班已成常态,大家都在抢时间。”苏成威说,为了更好还原医疗情况,他也曾深入隔离病房,用镜头记录下抗疫最前线最真实的一幕。“体验过后更懂得医护人员在前线工作的危险性和不容易。”

此前,广州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医院有三名医护人员被选拔派去援助湖北,苏成威第一时间对他们作了相关报道,并利用自媒体等渠道宣传出去,收到了一波点赞和评价。苏成威觉得,自己作为幕后的文字工作者,将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并让更多人了解,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种鼓励。

“很多同事看完都说‘被自己感动哭了’。在我看来,这些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很多人看着看着就流泪了,因为其中真的充满了辛酸和不易。”苏成威告诉南都记者,他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听、看、记、写、拍,只想在第一时间,把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展示出来,让公众了解医护人员的不易,让大家更有信心。

采写:南都记者  叶孜文   实习生  张楚昕

编辑:黄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