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兽”居家学习,家长怎么做?专家:要保证电子设备没游戏软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2-21 20:20

南都讯  记者杨婷  疫情期间广州各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孩子在家开启线上学习模式,家长该怎么做?为孩子制定小目标,布置学习环境,让孩子和同学组建“学习共进小组”……2月20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防疫进行时”志愿者网上直播课程活动中,番禺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徐高岭和广东实验中学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壮宇向家长给出相应建议。 

2020022119141113.png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防疫进行时”志愿者网上直播课程活动中,番禺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徐高岭(中)和广东实验中学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壮宇(右一)向家长做直播。视频截图 

保证电子设备无游戏软件 

“居家学习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好时机!”番禺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徐高岭表示,虽然该学习模式影响了孩子原有的学习节奏和家庭生活方式,但处于疫情非常时期,充当“临时班主任”的家长对孩子这种在家线上学习的模式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徐高岭介绍,家长在家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线上学习的服务和支持。首先,保障学习工具,准备好电脑和IPAD,做好软件下载。其次,营造好的学习环境,“相对独立的学习氛围,安静的学习环境”徐高岭特别强调,“要保证电子设备没有游戏软件” 。

广东实验中学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壮宇提醒家长,需要学习应对一些简单的网络故障处理小技巧,比如上网课不要扎堆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可以错看时间看回播。借上网课,通过互相交流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和孩子可以深化亲子关系。 

20200221191418158.png

番禺区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徐高岭。视频截图 

孩子上网课,家长陪不陪? 

孩子在上网课时,家长究竟应该关着门让其自己上课,还是陪孩子一起上课?徐高岭称,很多家长对参与孩子学习存在误区,“将参与等同于作陪,要坐在孩子旁边,这是片面的”。家长参与孩子学习的过程可以在“课前和课后”,比如课前可以关注班级群,将老师发布的课程表和相关信息及时告知孩子,让其做好准备,课后督促孩子完成相应作业。 

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上网课,可以充分利用讨论环节,对于老师所讲的学习知识点,和孩子一起进行梳理、讨论,将其作为良好的亲子沟通,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解释能力。 

“不管陪和不陪,家长都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为主。”杨壮宇强调,可以通过学习进度和作业反馈情况来了解孩子居家学习的效果,家长不要只是盯着孩子坐在电脑前来监督学习。 

20200221191421942.png

广东实验中学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壮宇。视频截图 

居家学习不能穿睡衣 

“学习需要仪式感,”2月17日,广东多地中小学“云开学”,举行线上升旗仪式,杨壮宇对此非常赞成。孩子居家学习本来就少了教室学习的严肃感,那么更需要在家营造仪式感,“一定不能穿着睡衣,拿着抱枕,零食堆在桌上……”孩子居家学习要做到,一节课严格按照40-45分钟进行,中途谢绝家长进来端茶倒水。 

徐高岭提醒,“居家学习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效学习。家长应抽空和孩子沟通居家学习的规则习惯,比如上网时长、上网学习状态、周边环境布置。年龄大点的孩子可以允许其独立学习,年龄小点的、学习自主性欠佳的孩子,家长可适当介入,前提是不能干扰学习,“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认真上课很着急,走到镜头前对其大呼小喝。”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和上课秩序。 

为孩子制定小目标 

不少家长因为复工,无法在家看着孩子,如何保障他们的居家学习?徐高岭建议,孩子独自在家要给他们上好安全课,对孩子的学习环境布置要用心,比如在座位前方张贴课表、两周的学习计划、名人名语等。另外,可以给孩子制定短期目标,当他完成后,给他一定奖励,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种内在的内驱力要当做长效工作进行” 。

杨壮宇也认同“制定小目标”,建议小目标设制要“够得着,不太难,又不太容易,让其不断持续往前进”。“独行快,众行远。”他建议,可以将孩子和玩得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共进”小组,以同伴互助方式完成单元和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将小目标细化、阶梯化、可视化,“像每天走多少步一样,看看小组内谁又完成百分之几”。 

对于准备中考和高考的学生来说,疫情使学习计划骤然打破,什么时候回校上课?录取制度是否会调整?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让他们出现焦虑情绪。担任初三班主任的杨壮宇强调,不要因为疫情而乱了阵脚,“按照原有计划,该干嘛干嘛”,特别是初三学生要重视体育,千万别因为宅在家久了而忘记体育动作,“做好准备,处变不惊”。 

  

小贴士 

家有孩子居家学习,徐高岭给家长提供6点建议: 

1.       给孩子开辟独立学习空间。 

2.       多和老师、孩子沟通。 

3.       改变孩子学习的视觉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4.       规律孩子作息时间。 

5.       认真履行和孩子制定的计划,今日事,今日毕。 

6.       让孩子劳逸结合,增加抗干扰训练的机会。 

 

编辑:柯晓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