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一周成绩如何?浙江55万中学生调查:非常满意者较少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0-02-24 17:57

从2月17日到2月21日,这过去的一周,可以说是线上教育发展的一次井喷。除了培训机构的线上课程外,全国各中小学校也组建起“线上课堂”。疫情,也许是一次检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教学的契机,更是一次思考并推进教育变革的机遇。

那么中小学停课不停学一周,成绩单如何?广州市增城区出了调研报告,近4成学生体验感一般;浙江调查了55万中学生,非常满意者少。

线上课程出现三大困境
学习体验一般、教师熟练度不高、线上打卡频繁

疫情刚开始,教育部就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并且在1月29日宣布,拟于2月17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www.eduyun.cn)。云课堂将以部编教材及各地使用较多的教材版本为基础,向全国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师生提供网络点播课程。考虑到部分农村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无网络或网速慢等具体情况,同时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电视频道播出有关课程和资源。

回顾起来,在距离国家网络云课堂开通还有几天的时间,全国多个地区和学校都已经提前一周开始了线上课堂的尝试。

从各地的情况来看,褒贬不一,各种声音都有。南都记者综合各地报道及微博网友的反映,发现目前学校线上课程主要有几方面问题,一是技术上缺乏支持,卡顿、掉线时有发生。二是效果明显不如线下教育,教师在使用线上资源的时候,缺乏经验,成熟度有待提高。三是增加了家庭负担,尤其是小学生的线上学习,把小学生学习管理和监督“压”在了父母身上。

学校线上课程的效果如何?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针对增城区农村地区多、信息化起点低的实际情况,对全区155所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在线教育情况调研。调研显示,参与线上学习的统计学生数为125047。平台使用体验良好占近60%。体验不好的情况非常少,说明目前各线上教学平台整体交互性较好,基本能保障教学交流。但体验一般的占比接近40%,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学习效果方面, 统计数据来看,与平台交互性关联较大,良好以上超过60%,在线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1-3个小时,学习时间超过7小时的,主要为高三和职业学校。

主要集中反应的问题中,平台熟悉情况及网络的拥堵仍是重点问题,同时目前线上各教学平台非常多,部分师生应接不暇。

4.JPG

增城区调研情况。

无独有偶,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公开了《浙江省初高中学生线上教学情况调查报告》。据称这是首份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调查报告,共收到有效问卷558982份,其中来自初中生的397658份,来自普通高中生的161324份。

报告显示,中学生对于特殊时期组织线上教学整体态度非常支持,但非常满意的人数较少。具体而言,学生们对教师态度最认可,对平台满意度最低。此外,报告也发现高课时数、长学习时间、电子作业、线上打卡等问题仍较为明显。

在所有被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否已经开展线上教学,其都对在疫情期间组织线上教学来解决学习与疫情的矛盾这一事情比较支持。有接近9成(88.6%)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想参加线上课程,接受老师指导。只有5.1%的学生对线上教学较为抵触,更喜欢自己学习。

同时,浙江省的调研数据还显示,初高中学生对当前线上教学满意度比较高,满意和非常满意的达到82.9%,这是对一星期以来线上学习的认可。但需要看到的是,回答非常满意的人数只有46.6%,比任何一个要素满意度都低,显然学生对于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仍存在一定想法,需要进一步引导。

七种线上学习方式
低年级学生最满意资源包,高中生青睐直播

南都记者综合各省各地“停课不停学”的做法,中小学校提供的线上方式主要有七种,分别为直播、录播、资源包、直播+录播、直播+资源包、录播+资源包、直播+录播+资源包等,而学生满意度最高的是资源包的学习方式,即由老师提供学习资源,学生进行自学。这一做法,在小学低年级中较受欢迎。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长上班与伴读的矛盾。有了资源包,家长可以利用下班后的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不至于每天守着电脑旁等着老师上线。”家长陈女士的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她认为,资源包是一个很好的导学,让孩子明确了每天应该做什么。“线上学习并不一定等于线上上课,两者之间存在概念差异。在短期的线上学习中,学生更需要学校多给予信任,以辅助教学,而非灌输教学为主,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而非被动学习为主。”

而高中生则更渴望与老师“见面”,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广州市南沙一中高三一班的杨洁浩来自2月12日以来,便与班上的同学一起,通过科大讯飞智学网在家开启 “停课不停学”的学习状态。2月12日,杨洁浩早上6点就起床了,6点20分到6点50分打开讯飞E听说软件练习英语口语,朗读、故事复述、角色扮演,通过模拟考试场景的题目进行专题训练;6点50分到7点20分背诵语文,古诗和名人名言都要了然于心;吃过早饭,穿上校服,8点之前正襟危坐在书桌前,等待李颖欣老师的语文课。

而教师李颖欣则通过智学网的系统,备好了这一天的讲课主题——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语言应用题。“如果病人去医院看病,没有床位,应该写一个什么样的标语提醒他们?”“如果居民进出小区没有戴口罩,提示标语应该怎么写?”

3.jpg

李颖欣列出网上形形色色的标语来启发学生,有正面例子,也不乏反面案例,并出题给学生从高考百日倒计时的角度练习宣传标语的写作。陈维扬同学写的“十年磨剑亮今朝,百日竞渡战高考”、庄婉瑜写同学的“以年华作笔,以汗水为墨,以自觉、自律、自信为舟,扬帆起航,战胜高考!”都让她印象深刻,这些作业学生们全部通过拍照上传到智学网作业平台给老师线上批改。

这是李颖欣从教3年以来第一次通过网络在同一时间给近400名学生上的一堂大课,“效果超出预期”,她说,平时给学生上课一个班就40人,这次一下子扩容10倍,而且不是面对面,最开始比较紧张,效果却让她满意。和面对面的课堂不同,她的方法论是:讲课的PPT画面要图文并茂,讲练结合,点评和过渡保持相对快的节奏,布置给学生的练习题回复内容尽量简短,控制在20-50个字之间,通过这些办法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次疫情,对于南沙一中师生来说是一次全面深化使用网络教与学的特训,“学生拍照上传答案、老师根据学生共性知识弱点录制微课、同时可以‘容纳’数百乃至过千学生听同一节课”,在李颖欣看来,这次网络课堂实践对她今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教学颇具启发。

据了解,在当前“停课不停学”的新常态下,南沙一中高三年级通过智学网完成了几项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引导学生按照高考备考的要求来进行复习,第二是找出同学们共同的问题进行点评,第三是通过连接麦克风进行在线答疑。


线上“五育并举”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共识

对于非毕业班级的学生而言,在线学习到底学什么?综合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单,不难发现,学科知识并不是“主菜”,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

在“加长版”的特别假期里,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的学生们不仅进得了书房,还要下得了厨房。该校在延学期间,推出了涵盖德、智、体、美、劳和年级主题课程的“5+1”最美系列课程。有家长称,每天跟着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单走,不仅充实,还让孩子感到非常有趣开心。

南都记者看到,天府路小学为各年级学生都开出了一份详尽的阅读书单,包括了语数英三门学科都有书单,要求学生与主题课程的阅读相结合,提供阅读书单、阅读记录单和阅读方法。同时,学校也列出了各年级需要掌握的劳动技能。其中,三年级的劳动课内容是跟着家人下厨房,包括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在家长指导下,学会安全使用炉具,能热饭菜;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能自己开、关这些电器。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也开设了课程超市,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课程,订制“私人课表”,课程超市共有7个菜单,分别为致敬英雄、科学探究、书享阅读、健康之源、艺术长廊、我爱劳动和学科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也有各项体育、艺术活动。


有人为打卡叫苦,也有人渴望天天打卡

南都记者统计,在国家、省、市、区各级教育部门在“停课不停学”的文件上,大部分都注明了不得强制天天打卡。然而,在现实操作中,仍然有不少学校要求学生每天上传作业,完成任务打卡。

“我们学校有要求打卡,后来说是自愿原则,但老师天天在群里统计,一天打卡至少五六次。” 家长陈女士称,在学生、家长全面参与下,微信群、qq群里充斥着照片、视频等打卡记录——有的家长抱怨说:连朋友圈也被打卡占领了。

打卡高峰期通常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我们都是见缝插针,怕任务多了,会漏打卡。”家长丁先生说,打卡考验着家长的时间观念,更考验着家长的执行力。孩子毕竟还是小,自觉性不高,就要家长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在家办公,眼睛时不时还得瞟几眼娃,心里得盘算着什么时候该让娃做什么事了,不然一天的卡无法打得完。”

然而,也有家长表示,学校不打卡,自己不放心。“我们学校就没有打卡,孩子没有了约束,一天到晚在家就是玩玩玩,每天睡到自然醒,醒来就到午饭时间了。”

家长冼女士表示,老师的话对孩子最有效,现在学校不打卡,怕到时临开学前一两天,要陪娃赶作业赶到气喘。

采写:南都记者 梁艳燕 实习生 范熙维 罗钰湘

编辑:任国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