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不少行业按下“暂停键”。各地延期开学,培训机构也取消线下课程。
一时间“空中课堂”、“云课堂”等成为各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应急之举。随即而来的,还有“教师转型变主播”、“小学生集体给平台刷低分”等频繁登上热搜的网络“槽点”。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以及教育部门的多次纠偏后,各方对线上教学的反响如何?疫情下的“停课不停学”给教育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南都记者与几位学生、家长、老师及学者聊了聊。
“感觉比上学还费劲,我就差烧香拜佛祈祷赶紧开学了。”北京一位小学生家长赵女士向南都吐槽。每天孩子的语数英老师都会发三段十分钟左右的网课视频给她,再布置任务单。
“没有家长配合绝对完不成。”赵女士说,基本上一天都得盯着,不能让孩子老看电脑平板。还得给他分解作业,晚上要检查作业。“顾不过来也得顾,没办法。”
最令赵女士头疼的是学校很多形式主义的规定,学校微信公众号每天都要推文,素材就问学生要。“学校放假了,公众号不放假。”赵女士说,延期开学的第一周孩子每天有网课,一周下来要做三张思维导图,一张手抄报,还有其他书面作业。孩子画完了就拍照发给老师,下午学校的公众号立马就推出来。孩子周末也有课,赵女士只能自己上手,“活生生把我一个理工科生逼成了画家。”
另外,拍照“打卡”对于赵女士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即使老师不强求,全班45个人,44个都打卡,我不打,在老师眼里就过不去,孩子在老师手里,我们家长也不敢。”
“现在学业压力转嫁给了父母,如果父母双方都上班,那怎么办?”赵女士认为目前这种状态不太合理。
南都记者了解到,这一担忧确实存在。有家长在复工后,由于没精力照看孩子,只能在孩子房间装了监控,每天监督其上网课的状态。
在这次疫情中,与家长同样措手不及的,还有部分第一次接触在线教学的老师。在网络授课初期,由于操作不熟练,自嘲为“十八线主播”的老师频繁登上热搜。有人一节课结束才发现开着静音,有人直播时家属闯入。
针对上述“窘境”,教育部紧急纠偏,明确“停课不停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上课,只要能帮助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内容方法都可以。同时叫停强行让所有老师录播课及学生每天“打卡”的行为。
“现在轻松很多了,学生和家长也上手了。”江西某村庄的五年级英语教师杨谊告诉记者,现在网课差不多走上了“正轨”。
半个月前,杨谊每天要早起通知家长,做好学生线上学习统计,询问每个学生平台设置是否正常,每天都要经历群消息轰炸。“老师,网络很卡,手机用户进不去,电视怎么下载,WiFi没有机顶盒怎么弄,各种状况都要一个个帮忙解答。”杨谊说。
除了协调好学生网课学习,随之而来的是网上“批改”作业。网上课堂学习效果,只能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获知,杨谊和各科老师一样,每天也会布置作业,家长将完成的作业拍照发到群里,老师下载后在图片上逐一批改,再把情况反馈给家长。
自2月10日开始,江西省通过“赣教云”平台正式开课,由省教育厅组织优秀教师录制线上课程,实行全省每个年级统一课表、统一授课、统一时间收看学习。南都记者关注到,平台内容涉及一年级到高二各学科的新学期课程内容。
“全省统一上课的方式,对于一些乡村孩子其实也不太好,她们的接受能力有限,比如英语课就有家长反映全英讲课孩子听不懂。老师课后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解答各种疑问。但对于老师来说可以学名师的上课模式,白天有时间我会去听想听的课,难得有这个机会。”杨谊说。
南都关注到,为解决乡村地区学生学习问题,教育部要求,从2月17日开始,中国教育电视台第四频道通过直播卫星平台向全国用户传授有关课程学习资源,覆盖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特别是网络信号比较弱和有线电视没有通达的地区。
与中小学一样,开展网上教学后,也有一批大学生和老师正为各种教学软件及“卡顿”的平台所困扰。不过也有一些人似乎很能适应这种线上教学的方式。
“有些课确实自学也挺好的,而且比正常上课节省时间。比如线性代数,老师本人录制的网上视频讲得很清晰。如果我之前预习了,再上课听老师讲,内容就重复了。” 武汉大学一名大一新生陆茜宇向南都透露,如果这个时候,恰好有一本好看的小说还没看完,她就会开会小差。
陆茜宇告诉记者,目前的网课内容都还行,全程基本没有“卡顿”,状况也不多,除了课间有人放了“鬼畜”,还有人没关麦。“我感觉主要是学生是否自觉的问题。”她说,尽管这样,还是会想念学校。
实际上,“学生是否自觉”也正是多数老师和家长担忧的问题。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各地教育部门经过对网课的观望和评估后,也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的地方看到网课效果不佳,没有教授新学期内容。有的地方由学生自愿选择学习新学期课程视频,但担心学生成绩受影响,依然每天安排任课老师按时给学生布置上学期内容相关的课业任务,由家长拍视频图片反馈,老师逐一进行检查批改,对于完成不好的学生再与家长沟通。即便学校没有安排,有的家长也会从其它平台购买相关课程,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不过也有例外,在看到了网上教学的一些不足之后,湖南长沙市教育局叫停了作业布置,拍照打卡等规定。
“有家长认为这些规定是形式主义。这样对学生、家长、老师都好。”长沙市一位八年级班主任丁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他们不用再统计上课人数,也不用给学生布置作业。“但势必会有一部分学生完全找不到方向。”他说。
据他介绍,教学课程由市里统一录制,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些科目是复习学过的知识,例如语文会普及一些文学常识和经典诗词名著。也有很多科目内容跟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例如生物、政治等。
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为公平起见,全市统一规定,除毕业年级外,其它年级不上新课,不按教学计划上课。老师们也担心如果授新课,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反而会因为提前学过了相关知识,开学后不认真听,适得其反。
“我们非常清楚,网课没什么大的效果,只是让学生求个心安而已。”丁老师说。
事实上,教育部门也关注到了网课实际发挥的作用。教育部曾发文指出,要防止以居家学习完全代替学校课堂教学。山东、广东、四川、陕西等地区也明确表示因疫情实行的延迟开学耽误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调减周末、压缩暑假假期等方式补偿,保证总教学时长不变。
如何看待利用暑假和周末补课来补偿学生课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他能不能掌握具体的知识点不是刻板的对应关系。在这个时段,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把课本知识一一对应地补回来,学校和老师应该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处理。
对于当前在线教学暴露出来的问题,储朝晖认为这是没有把握教育的特点所致。“在线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替代不了其它教育方式。”储朝晖说。
他认为,教育分为几个层级,包括教育规律、教育原理、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工具等。越是处于上位的层级形成时间越久,越难以改变。比如,要改变从古至今形成的教育规律就非常困难。
储朝晖表示,“停课不停学”需要具备灵活性,但一般的教育管理者、教师能力和认知等都有限,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讲课,短时间内转换成在线的方式讲课很难,只能照搬线下教学的模式。另外,有些地方挑选优秀教师讲课,即使内容是优秀的,但由于不了解面对的学生,也无法有针对性地教学。
“所以要从主体转换来改变,由教育部门为主体转向让所有学生自己做自己的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规划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和工具。给孩子和教师自主性,让他们都得到解放。”储朝晖说。
也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成果作用于教育的结果,仍旧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与教学的逻辑,才不会陷入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泥沼”。
疫情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南都记者关注到,在疫情发生后,不少教育学者纷纷发文对“停课不停学”提出建议和反思。在他们看来,与落下几个月的功课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疫情中教育孩子,能否把灾难当作教材,重构我们的教育。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认为,今天的孩子就是未来的专家、政府官员和社会公民,大家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下,究竟要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涉及到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责任等,这些是生而为人的根本内容,也融合了最鲜活的各类学科知识。对生活的反思与学习,让孩子乐学、好学,就是最好的功课。
此外,他也指出,这次疫情也给重新关注家庭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志勇也提出,各学科可以结合疫情建立“实时类”教学资源库。适当对学生作业做出调整,让学生基于生活的感受进行自由表达。指导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加强人类生命共同体的教育,深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类的生死与共、和谐相处的生命关系。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疫情期间最切实可行的途径是,国家有关部门,如教育部、卫健委、科技部能携手,组织权威专家学者给全国学生共同打造一门“通识类”网课。可以进一步分小学生版、中学生版、大学生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防控疫情中的热点问题,用案例教学法,给学生讲解防控疫情中的个人卫生习惯、疾病控制与公共卫生管理、社会治理等学生关注的内容。
“在目前‘停课不停学’的安排下,这既方便操作,又能最大程度避免疫情防控教育流于概念化、形式化,还能解决一些教师和家长能力不足的问题。” 熊丙奇在其文章中提到。
(文中杨谊、陆茜宇、丁老师均为化名)
南都记者吴单 发自北京
编辑:潘珊菊,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