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程洋 防范新冠肺炎,疫情警报尚未撤除。疫情期间,公众健康素养是否有所提升?生活习惯的形成是否发生改变?日前,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联合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公众开展了“疫情期间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大型公益调查。截至2020年2月17日,共收集到2841份问卷。
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98.28%的公众对疫情的发展十分关注,不管是否是疫情发生当地人,都会关注疫情变化,积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同时,受疫情影响,公众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上,调查数据显示:“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和“不外出串门”的行为形成率均高于80%,分别为86.02% 、84.96%、80.28%;另外有61.34%和56.02%的公众强化了“家居环境清扫”和“个人物品消毒”的行为。
具体不同性别群体分析中,女性在增加“洗手、出门戴口罩、不外出串门、居家环境清扫、个人物品消毒”等方面行为形成率均高于男性;具体来看,在不外出串门方面,两者差距最大,相差9.81个百分点;其次增加居家清扫,两者相差6.23个百分点;再次分别是出门戴口罩和增加个人物品消毒,分别相差5.95个百分点和5.81个百分点 。
近日疫情已经到了防控攻坚阶段,据最新公布信息显示,2月23日全天,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09例。过去六天(2月18日至23日),深圳仅2月21日新增一名确诊患者。
但随着返工高峰期的到来,疫情防控工作面临着更严峻挑战。需要大家持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序复工复产,持续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坚持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也保护他人。
【健康小贴士】个人防护
(一)尽量减少外出
1.避免去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
2.减少走亲访友和聚餐,尽量在家休息。
3.避免到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例如公共浴池、温泉、影院、KTV、商场、车站、机场、码头、展览馆等。
(二)个人防护和手卫生
1.建议外出佩戴口罩。特别是外出前往公共场所、就医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一定要戴口罩。
2.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物品,不用脏手触摸口鼻眼。饭前便后、运动玩耍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手脏后,都要按七步洗手法用流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揉搓“手掌、手背、指缝、指背、拇指、指尖、手腕”七个部位20秒,随时保持手卫生。
(三)健康监测与就医
1.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测量和症状观察。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的,要早晚摸小孩的额头,如有发热要为其测量体温。
2.若出现可疑症状,应戴好口罩及时就近就医。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闷、乏力等),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尽量乘坐私家车或的士及时就近就医。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过去2周的活动史或接触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四)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
1.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2.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3.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5.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即野味);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6.家里备置体温计、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家用消毒用品等物资。
(五)做好个人心理防御工作
1.听音乐。聆听舒缓的音乐可以舒缓压力,消除负性情绪;还可以帮助入睡,提高免疫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和解放。
2.看影视。收看影视剧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避免思维聚焦在疫情上。居家时,影视剧可以消遣时间、排除寂寞,带来欢乐,以维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3.多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的心情;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应对疾病的自信心。在疫情期间,应以室内运动为主,如广播体操、瑜伽、太极拳、举哑铃、俯卧撑等。
4.合理饮食。美味的食物也会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令人心情愉悦。钻研饮食,也是转移注意力的好方法。从健康饮食的角度出发,应均衡饮食,保证营养全面。
(六)工作期间个人防护要点
1.保持距离。上下班及工作期间,搭乘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戴口罩,同时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及时远离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避免交谈,做好个人防护。
2.随身携带消毒物品。随身携带消毒纸巾或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等,当接触到公共物品后及时消毒。
3.重视个人卫生。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口鼻眼。饭前便后、运动玩耍后、咳嗽或打喷嚏后、手脏后,用流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随时保持手卫生。
4.尽量避免多人聚集。工作期间尽量避免面对面会议或通过视频会议减少人群聚集,避免集中就餐。工作场所需要经常进行消毒和通风。上班后,避免去人群密集或空间密闭的地方。
调查数据来源: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与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公益性调查。
编辑: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