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非虚构写作课 | 如何写好游记之四:先游后记,变换表达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0-02-25 21:50

690x150_5e258b75a6964.jpg

走出去,写下来,不一定是名山大川,也能有深刻印象。快来听听广东实验中学语文老师李欢讲解如何“先游后记,变化表达”吧,她将赐你“一双慧眼”,在旅途中拍摄一切“美事美景”。 


先游后记,变换表达 

主讲人: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 李欢 

(一)先游后记

游记,是一种记叙旅途中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的文学体裁。要想写好一篇游记,首先,我们要有真实的游历见闻。走出去,写下来,这就是“先游后记”。

有的同学认为游记必须是自己去到非常著名的景点,或是飞到大洋彼岸的特殊游玩经历才值得记录。其实不然。只要你亲身游历过,打开一双慧眼,多听多看多记,你总会发现有那么一幕触动你的情思。或是一幅如画的美景,或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或是那一位旅途中难忘的人…… 

作家余秋雨先生为重新认识祖国大地,在不惑之年,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一段旅程。当作者亲身站在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当他的足迹踏上祖国的大漠荒原、山水河川时,他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莫高窟》一文中,他写自己被莫高窟的艺术震撼后的感触:"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

我们身边的同学们也有一双慧眼,就如小李同学来到道教名山三清山游玩,当她站在山顶,身体所有感官似乎都被唤醒了,她写道:“雾多了起来,空气清冷极了,弥漫着松香。风柔柔地吹来,是清软的。听着山泉水从青苔上滴落的声音,幽幽深林,寂寂空谷。有一瞬间,似乎四海寰宇内只剩下人与山了。”这里的描写之所以如此细腻,正是小作者站在山顶,切切实实地看到、听到、嗅到、触摸到的。

还有的同学记录下旅途中难忘的人和事,比如小谢同学来到了以“瓷”闻名的江西景德镇,他在那儿遇到一位做瓷器的老人,于是他观察老人制瓷的过程写道:“那老匠人用一只手转着转台,另一只手执刻刀,很快就刮下了一圈圈的花纹;接着,流畅的线条、优美的轮廓就出现在眼前了。” 

由此可见,真实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真实的见闻与感受。有的同学说:“范仲淹可没有去过洞庭湖呀。他怎么写出了《岳阳楼记》呢?”范仲淹虽然没有去洞庭湖,但他也有真实的感受。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绘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范仲淹。望着这画中的洞庭晚秋,被贬谪的范仲淹心中亦涌起了感慨。正是有了真实的感受,方有这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 

(二)变换表达

先游后记,才会有真情实感。简单地说,把游览时的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就是游记。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当我们提笔写作时,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一个建议:变换表达。许多同学认为写游记的结构,就是描写景物,然后抒发感受。其实,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变换多种表达方式。游记中常用到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运用多种表达,能让我们的游记生动丰富起来。 

以描写和记叙为例,在游记中,我们常常会描写景物。描写时,我们要抓住景物特征,比如形状、色彩、声音等。我们还可以从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来描述人的感受。描写时,我们可以将自己想象成电视台的摄影记者。对某一个景物,我们还可以变换手中摄影机的角度,从俯视、仰视、近看、远观等不同镜头来拍摄,这样拍摄下来,真是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啊!

当然,除了描写美景,旅途中的一些印象深刻的旅行经历也可以记叙下来。马克•吐温登勃朗峰时,不仅描写记录下那“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的峰巅美景,还记叙了“车夫之王”带着我们在暴雨冲毁的山路上惊险疾驰的事情。自然美景和人们活动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使得人物也成为游记中可欣赏的景色。旅途中不仅有风景,奇人奇事,亦可乐也!同学们,不要吝啬你的镜头,拍下美景时也可以多拍拍旅途中难忘的人和事。 

情随景生,游记中作者常常在描写完景物后直接发表抒情和议论。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直接抒情。作者看到名山大川、日月星辰等,直接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除了直接抒情,我们还可尝试间接抒情的表达。两种情感并没有高下之分,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崇尚含蓄美,所以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古代游记多以间接抒情来传递情感。

比如《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他被贬后探山访水,来到竹林内的小石潭。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美丽幽静,但却无人赏识。这凄清幽邃的氛围,仿佛触动了柳宗元内心那被贬的压抑,于是他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他的苦闷与压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则更是同学们所熟知的用景物渲染感情的间接抒情方式。 

除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一部分作家在游览中还在寻找理性的趣味,在自然中感悟哲理,发表议论。

梁衡的《壶口瀑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壶口瀑布浩浩荡荡的气势,在他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更精彩的是,他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写道:“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这样的议论,饱含哲思,令人回味。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灵活地运用描写、记叙、抒情和议论外,我们还可以在句式表达上变换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使用参差错落的长短句,能让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梁衡先生的游记中运用了大量的短语“如丝如缕”“怒不可遏” “轰然而下”“夺路而走”等。《壶口瀑布》中他这样写道:“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样的描写,令我们仿佛置身于汹涌磅礴的瀑布边。 

在现代文游记写作中,穿插文言韵味十足的句子,也会让我们的游记锦上添花。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小谢同学在景德镇游览时写道:“傍晚,我漫步在镇上,虽然景德镇已经很商业化,但还有许多木房、瓦房,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这句诗便这样不经意地浮出脑海。”同学们,当你去游览滕王阁时,相信也会记起王勃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吧!这样优美隽永的诗词文言,令我们的游记变得更加具有美感。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创新。作者阿来奇思妙想地将自己化身为一滴水,写成了《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样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同学们,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我不再是旅客,而是大自然中的一滴水,以这样的视角穿过丽江,这是多么新奇的角度啊!你听,这滴水是这样说的——“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丽江宜人的景色、古朴的建筑、质朴的民风,一幅立体的丽江画面,都随着一滴水流动的视角得以呈现。 

最后,我们做一个小结。先游后记,走出去吧,同学们!走在东升的旭日下,走在田野的小路上,走在潺潺的小溪旁,世间万物,四季景象,美不胜收。让我们尝试变换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情感诉诸笔端吧! 


扫码收听更多南都非虚构写作课音频

WechatIMG32.jpeg


WechatIMG28.jpeg

统筹:南都记者梁艳燕 

剪辑:刘兰兰

编辑: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