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后的武汉一线环卫工:曾想过出城最终留下,最怕把病毒带回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2-28 21:48

WechatIMG38.jpeg

从过年前后到现在,武汉的街道上行人和车流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不管人多人少,环卫工袁秋红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始终没有停歇。因为工作性质,在疫情期间她们也要外出,且一呆就是一整天。袁秋红对南都记者表示,她们在外面工作也会害怕,最担心的是感染病毒后传染给家人。

生活垃圾骤减

袁秋红的上班时间是早上6点。天色未亮,路灯仍开着。算上洗漱收拾、走路上班的时间,她每天5点后就要起床。疫情期间,尤其是武汉“封城”后,街上的人少了、车少了,相对来说,生活垃圾量也有所减少。如果是疫情来之前,她起得更早,一般早上4:30上班。

关于上班时间,她和同事们的另一个调整是:从原来一人上午、一人下午的模式,改为一人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上班、然后休息一天的模式。

2月28日早上,细雨纷纷。除了地面潮湿增加垃圾处理难度外,袁秋红深切感知到“风吹雨打叶落”,因为落在地上的树叶也在环卫工清理范围之内。她和几个同事共同负责一条街,每人分了一段,要把路上所见的垃圾捡到垃圾箱里,另有其他环卫运走。一般是先把街道扫一遍,接着是两个路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清扫产生的垃圾。

20200228202939789883.jpg

武汉环卫工人清扫用的工具。

上午10点多,已经没那么忙了。这和平时的工作节奏有所不同。袁秋红想到了武汉“封城”前那几天。生活好似寻常,临近过年,外出的市民很多,在附近菜市场购置蔬菜的、餐馆吃饭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路段,垃圾量就比较多。袁秋红说,“有些人习惯很不好,边吃边丢,地上会出现瓜子壳等东西”。她提到,即使是“封城”后的 2月,附近还有一家小餐馆获准营业,早餐余留的垃圾同样需要收拾。

“封城”前,需要处理的是大量生活垃圾。后来大家出不了门,有时街上半天才有几人行过,生活垃圾量骤减,袁秋红和同事接触较多的是废弃雨衣、手套和口罩等。本来有专门的垃圾桶回收,但有人还是直接丢到了路边。

不敢和陌生人太近

一次性口罩,基本上就是环卫工全部的防护装备了。袁秋红记得,在“封城”前两天,领导通知大家上班要戴口罩,那时还是以自备为主;“封城”当天,同事们正式被要求全部戴上口罩。此后,她外穿的鞋子、衣服,每天回去都放在外面,虽然家里没买到75%酒精,所幸还有消毒液可以喷一喷。

她的同事李玉珍告诉南都记者,虽然比较辛苦,但还是要工作。疫情来了,为了安全,李玉珍一般尽量不和别人说话,不和陌生人距离太近。袁秋红说,有时会碰到别人问路,说话也自觉保持一定距离。

上午11点多,袁秋红步行回家吃饭。下午1点多,她要继续上班。她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戴的手套,上午用了,下午要接着用,晚上结束工作才扔掉:“这是老公给我的,单位今天发了两双皮手套”。

20200228202939792200.jpg

环卫工袁秋红自备的手套,为了保暖,里面还有一层线手套。

武汉宣布“封城”当天,她早上还出来清扫街面,之后看到了手机推送的新闻。那天,路上遇到的人带着慌张:“快点快点,快买东西!”另外有些人拖着行李箱,有的开车向外奔。袁秋红一家也赶紧储备了胡萝卜、土豆等蔬菜。她也有过出城的念头,不过很快放弃了:“出去也没地方躲,到乡下老家自己也没有储备物资”。袁秋红的老家在武汉周边,是疫情“重灾区”之一。

现如今,她们一家的基本生活物资没那么紧缺了。关于她的工作,袁秋红说出了心声:”自己在外面会害怕,但是最担心的是怕自己带回病毒传染给家人,尤其是读大学的孩子。”有一次,她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食欲也不好,量了体温之后发现是虚惊一场:没超过37度。

(袁秋红、李玉珍均为化名)

采写/摄影:南都特派记者马辉 发自武汉

编辑:胡群芳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