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疫情“大考”:线下歇业线上供给不足,行业呼吁政策扶持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2-29 15:42

2020年初的疫情,给刚度过两年最严监管期的教培市场又击起一层波澜。受疫情影响,线下培训场所关闭,行业遇冷,面临着如何“活下去”难题。与之相对的,在线教育迎来流量井喷,在供需方面也迎来挑战。

pic_495270

 新华社记者刘颖 摄

调查显示,无论是线上、线下或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机构,在疫情期间都面临不同程度困难。

疫情下校外培训机构处境如何?线上线下教培机构如何自救与他救?察时局就此进行了观察。

线下机构歇业,有的没撑住提前“散场”

受疫情影响,教育部宣布全国各地延期开学,并叫停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

近日,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公布《疫情期间培训教育行业状况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在145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超过90%的机构表示此次疫情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29%的机构表示“影响严重”,导致机构经营面临严重困难,可能倒闭;36.6%的机构认为“影响很大”,导致经营暂时停顿;25.4%的机构表示“影响较大”,导致经营出现部分困难,处于勉强维持状况。

pic_62745

新华社图片

在诸多校外培训机构中,首当其冲的是传统线下教培机构。对于大多教培机构而言,春节复工后这段期间是招生旺季,但现在他们只能各自在家等待疫情结束。

“公司现在一点经济来源都没有了。”北京一家线下少儿英语培训机构的员工贺伊向察时局透露,他们目前还在家线上办公,处理转移到线上的课程。但接下来三月份公司就要进入歇业状态。“在家也不用工作,公司会按最低工资标准发工资,每个部门留几个人以防临时来活。”

贺伊介绍,对于传统教培行业来说,招生、卖课、卖教材是主要收入来源,现在机构不能开学,公司目前可以说是零收入,但每天都在支出,包括房租、员工工资等。

就如贺伊公司面临的情况一样,《报告》显示,营收减少,场地租金压力和人力成本过高,是多数线下培训机构目前面临最主要的三大难题。

由于营收下降,各种运营成本并未相应降低,许多机构都普遍面临账上资金不足问题。上述调研报告称,79%的受访机构表示账上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以内,8%的机构甚至只能支持半个月以内。有13%的机构能够支持3-6个月,只有7%的机构能够支持6个月以上。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有部分采取预付费制的机构由于不能按时开课,还面临家长退费问题。

察时局关注到,为应对疫情影响,减员降薪,歇业停产,贷款增资,转移线上等成为多数机构的自救之举。

贺伊公司目前还没有裁员,但已经下发通知,如果在歇业期间,有员工想离职,直接跟商务部门打声招呼就可以走。“拿着最低工资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会比较紧张,外地来京的同事还要交房租、生活费等,不知道能坚持多久。”贺伊说。

对原本就出现运转困难的机构来说,这场疫情也成为压向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2月7日,第一个线下教育机构在疫情期间倒下。曾想春招打“翻身仗”的IT培训机构兄弟连,在疫情影响下宣布破产,最终没撑住提早散了场。

其创始人李超在公开信中直言,疫情对资金储备少,包袱重、一直亏损的兄弟连无疑是雪上加霜。节前已勒紧腰带,缓发工资、全体动员,压缩成本,就是为了节后招生旺季打个“翻身仗”。“哪知疫情来的如此凶猛、猝不及防,把计划全部打乱。”

被迫转战线上,课程内容单一成瓶颈

为了自救,不少线下机构被迫向线上转型。

1月,教育培训行业巨头新东方宣布线下业务全面转移线上,并于一周之内将100多万学生同步转移到线上学习,所有系统和系统服务基本都由新东方自身的科研成果来支撑。

pic_489357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根据政策要求,培训机构开展线上服务前都需要进行备案审查。因此,线下机构要在疫情期间转移线上,主要有两种途径,自行开发平台的,应取得互联网服务资质;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应为具有互联网信息服务资质的平台。

受技术等因素限制,多数线下教育机构都是通过购买解决方案提供商,例如在线教室直播系统ClassIn、小鹅通等方式完成在线转型。数据显示,ClassIn一晚上曾新增 3000家注册用户。

不过,对于很多传统的线下机构来说,短时间内转移到线上并不是件易事。

线上并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此前线上业务是零。最大的困难可能是课程内容。”贺伊表示,在线下宣布停课后,他们公司也立即转到了线上,但结果有些不尽人意。“我们现在课程内容还比较单一,只是对线下课程进行提炼精讲,同时配套出一些英语兴趣课程,不像本身做线上平台,课程内容丰富。”贺伊说。

她告诉察时局,转到线上后如何继续保持跟家长的粘合度也是另一个担忧的问题。以往线下课程每周至少会和家长见两至三次面,粘性非常强,但到线上后就会出现断层。所以现在校区自己会增加活动,想尽办法保持和家长及学员的沟通,不过这也会增加不少工作量。

线下停课,学员课时如何处理?察时局关注到,有机构选择用网课抵消线下课时,不过由于网课质量无法保证,这一方式并不被所有家长“买单”,因此,目前多数机构采取的办法是让家长自愿选择,或退费或用网课抵消,或将课时延后。

而贺伊公司制定的计划是,将录制的线上课程当作增值服务让学员免费听,不抵消线下课时,线下课在开学后将进度往后延。

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留住学员,另一方面也是迫于形势。“其它机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转线上的,现在都在抢占学生的时间,这时开展线上课程就是必然行为。”贺伊表示。

在线教育流量激增,“抢人大战”开启免费策略

察时局关注到,受防疫及“停课不停学”政策影响,大量线下学习需求被推挤到线上。无论是To C端的教育机构,To B端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是一些互联网巨头均纷纷加入这场流量争夺战。

pic_495273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公益捐课”成为诸多教育机构的抗疫举措。1月23日以来,头部教育企业好未来、新东方在线、网易有道精品课等陆续宣布为学生免费捐赠课程。例如,新东方在线向全国中小学用户免费提供100万份直播课程等。

To B端企业则通过向线下教培机构提供解决方案成为疫情期间教育市场的焦点。一些互联网巨头如腾讯、阿里等也纷纷入局。腾讯教育联合多家在线教育平台推出“不停学”联盟,宣布免费为湖北省提供在线教学服务,同时针对线下机构推出免佣金支持在线授课的举措,阿里钉钉也推出免费不限容在线课堂。

流量的瞬时井喷,让长期困扰在线教育机构的“获客”难题在这期间迎刃而解。据公开报道,猿辅导开课首日500万人同时在线,导致服务器直接过载。但同时,过载的流量也给机构的技术水平、教学内容服务等要素带来较大考验。一些平台出现登陆难,高卡顿,甚至崩溃的状况。

“总体来说,这对于在线教育企业是一个契机。”“你拍一”在线数学思维教育机构创始人兼CEO唐振华告诉察时局,他认为,受到“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号召,公立学校也要求家长孩子进行线上学习,将原来一些对在线教育接受程度比较低的家长,也强制带进线上学习场景。这对整个在线教育市场渗透率、参培率的提升可能都有中长期的好处。

不过,唐振华也坦言,这不见得对所有公司都有利。对于头部公司来说,由于具备资金实力、品牌优势,在这种环境下大规模收割流量变成可能,但最后能不能100%转化,也要看各家的内功。

而对于中小型在线教育机构来说,一方面几乎所有线下机构都在谋求生路,都在以极快地速度实现线上化,另一方面很多线上教育机构又打出免费赠课的旗号,“流量争夺对于一些小型、组织能力较差的公司,其实不见得能分到多少东西,有的还会受到很大影响,造成现金流短缺甚至断裂。”唐振华说。

事实上,2月13日,明兮大语文在线教育公司的倒闭也给一些在线教育机构敲响了警钟。其创始人透露的理由是:此前运营资金已经产生巨大缺口,在最近的融资中投资方线下产业居多,因为疫情而放弃投资。

需求激增与供给不足,在线机构“正负对冲”

对于刚刚创立两年的在线教育机构“你拍一”来说,疫情期间并不是最忙,但却是压力最大的时候。

据唐振华回忆,大年三十晚上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后,为避免2月3日开课受影响,公司于初一召开了紧急会议,逐一统计所有老师家里宽带、电脑配置等情况。

“通知家里没网的老师装了宽带,把北京办公区直播基地的设备拆掉调试好,连同上课所需的辅助设备。”唐振华介绍,如手写板、高拍仪、摄像头等迅速快递到京外的老师家中。大概拆卸发送了几百台设备,最终保证2月3日在读的所有学员顺利开课。

 唐振华告诉察时局,在老师眼里,孩子上课可是天大的事情;另外从风险的角度看,这时如果出现大面积无法履约,可能就会造成客户不满,甚至出现大面积投诉加退费,这对公司的影响会非常致命。

在唐振华看来,在教学的交付上,疫情前后“你拍一”都处于一种正常的状态。异常的部分在于管理,人员短缺,流量瞬间涌入,对供给要求瞬间增大,承接这一侧可能出现短缺,加上员工不能复工,瞬时网络环境压力很大。

对于今年的营收,唐振华向察时局直言,预计可能会有一些利好,但应该不至于像大家想象的膨胀多倍。因为正向因素和负向因素对冲掉了。正向因素就是需求和活跃度提升了,负向因素就是人力供给短缺了。

“因为这不只是一个流量问题,大家判断乐观是因为线上教育学习习惯被培养了,同时线下流量被迫涌到线上来,可能会出现流量的瞬时井喷,但对于每个机构来说真正的考验是其本身教学的承接交付能力及组织能力。” 唐振华说。

他认为,教育产能的核心资产还是老师,而老师的培训、培养是有周期的。如果急速扩大自己的产能,势必造成老师招聘的严格程度下降,培训培养周期急剧缩短,从而导致整体教学品质被稀释。到最后一个周期学下来,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不太明显,可能就会带来负向口碑,出现投诉甚至退费。

“所以还是要理性去看待这件事,如果承接了自己无法服务的量,勉强的状态下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见得是好事。”唐振华说。

在他看来,从教研到老师的培训培养等工作,线上教育公司可能在过去的好几年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完成了对产品形态的不断打磨和经营。这些都是在这场疫情中在线教育机构的优势。

经过此次疫情,唐振华建议,线下机构线上转型不要简单地照搬挪移,要从教研内容、师训方面去适应线上教学场景和自身特定品类的需求。

另外,在线教育本质上是做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师团队,能不能通过好的老师把好的教学内容给交付出去,让孩子产生好的变化。流量和技术都是载体。

“所以最核心的是在教育内容、师资团队和交付技术上不断积累,构成公司壁垒。” 唐振华表示。

行业呼吁:落实政策帮扶减轻机构负担

在这场疫情中,除了企业自救外,政府如何予以支持?察时局关注到,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其调研报告中也提出了几项建议。

首先,其认为当前校外培训机构运营负担普遍较重,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实质性的措施,帮助减轻机构的各种负担,以支持机构顺利度过难关。

察时局也关注到,实际上,国务院及许多省市都出台了多种措施来“扶企”、“暖企”,包括减免房租、延期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不过,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反映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享受到中小企业的稳岗返还政策。

为此《报告》建议尽快落实对培训机构的各种扶持措施,包括支持实施减免房租、减免相关税费、延期缴纳税款、缓缴社会保险费等帮扶措施。

此外,《报告》还提出对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上述调研中发现,“贷款”是机构应对当前现金短缺的首选方式。因此,《报告》建议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政策,降低培训机构贷款门槛,提供相关优惠措施。同时,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地方或学校向一些优秀的在线教育机构购买优质的在线教育服务。

察时局关注到,《报告》还呼吁政府科学合理对待校外培训机构何时“复工”问题,其分析指出,校外培训机构不同于学校,不少培训机构采取“一对一”或小班教学等方式,人员聚集程度远远低于学校;同时,中小学生“停课不停学”也给诸多双职工家庭带来了各种现实问题,大部分在职家长难以在家照顾学龄儿童,由此带来许多困难。

因此,《报告》指出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的前提下,随着疫情形势好转,建议妥善考虑校外培训机构何时复工的问题,而非简单地与学校同等对待。由要求复工的机构承担复工期间的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防护物品、设施,确保教职员工和学员的安全。

“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庞大,涉及到的相关利益群体众多,其健康稳定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包括就业、税收、教育改革与创新、稳定等方面。”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其调查报告中表明,在此特殊时期,针对目前校外培训机构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所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审慎考虑有关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政策。

(文中贺伊为化名)

文\吴单

编辑:潘珊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