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因肾衰竭在家中去世,享年84岁。作为这家“百年老店”史上最年轻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执掌公司整整20年,曾获誉“最令人尊敬的CEO”、“世纪经理人”。
韦尔奇的管理思想甚至是个人行事风格,对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产生了影响,被很多知名企业家尊崇。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有一天和杰克·韦尔奇对话并请教。”复星集团执行董事兼董事长郭广昌则敬他:“您是永远不落的一颗明星。”
2001年退休后,韦尔奇曾宣布,自己的目标变为“将职业生涯中积累的经验传递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借鉴”。而中国,正是他多次交流活动的目的地。
曾与八位中国企业家轮番对话
来自美国的“传奇企业家”杰克·韦尔奇在中国声名鹊起,可以追溯至1999年。那一年,他受邀来上海与中国企业家交流。前媒体人牛文文曾有记述:“那个时候中海油还不是一家海外有影响的公司,TCL还没有买下汤姆逊(法国消费类电子生产商),首创也还没有上市……我们中国的企业和企业领袖对他的确是一种请教。”
2000年,通用电气公司专为来自中国的高级经理人开设学习班,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前总裁卫留成、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前总裁魏家福等,均参与了培训。随着《杰克·韦尔奇自传》中文版于2001年问世并成为畅销书,韦尔奇逐渐接替了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年轻的美国首富比尔·盖茨,成为当年的中国企业界共同追捧的“新偶像”。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中国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大企业的新一轮发展,2004年6月22日和24日,“杰克·韦尔奇与中国企业领袖高峰论坛”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召开,每地2场,共有8位中国知名企业家轮番与韦尔奇对话。
第一场论坛开始前,活动主办方的代表、时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在致辞时说:“今天的会场可能是我们本土企业家自愿参加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盛会,超过了800人。”很多与会者和观众是从外地甚至大洋彼岸赶来。
南都记者查阅当时的会议实录发现,在这次“对话式论坛”中,韦尔奇友好地表达了许多关于中国的观点,比如他认为,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快速和长远的进步,企业家们也“富有创意、渴望成功”,或许比美国的同行们更有发展的紧迫感;中国的大企业要成长为通用电气公司这样的规模“只是时间问题”,并且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制造的产品可以进军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更快,“中国的机遇是无可限量的”。
有趣的是,面对这位缔造了通用电气辉煌发展的“世纪经理人”,多位中国企业家问出了最“基本”的问题,而杰克·韦尔奇给出了颇为隽永的问答。
譬如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问:“你如何使贵公司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韦尔奇答:“最重要的是拥有伟大的企业、成功的员工,而且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复星集团执行董事兼董事长郭广昌问:“怎么做一个董事长?”
韦尔奇说:“(身为)负责人,你要知道在哪个领域进行投资,知道怎样建立健全的财务体系,发现人才和好的思想。”
为广东制造业的质量转型“支招”
时移势迁。当韦尔奇于2011年9月再度到访中国时,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渡过了2008年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
这一次来华巡讲,韦尔奇先后经停了上海、香港和广州,活动中仍包含与中国企业经营者的现场对话;由于此次是受到GMC制造商联盟的邀请,话题和参会者都集中在“中国制造”,但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等有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家也在嘉宾之列。
2011年9月9日,韦尔奇在香港会展中心做了以“全球经济重心转移,香港如何突围”为题的演讲。他谈到,“目前全球60%的经济体系处于问题之中”,但他对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特别是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经济。
9月13日,在“杰克·韦尔奇中国行”的广州站,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代表做了欢迎致辞,欢迎韦尔奇为广东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贡献良策。韦尔奇提出:“质量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承诺。中国企业需要借鉴韩国和日本转型阶段所采用的方法,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去实现从产品制造业向服务行业的转型。”其中,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韦尔奇认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亟需引入像“六西格玛”或ISO9000这样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它们作为公司最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不断执行,在日常工作中完善。
2013年4月,杰克·韦尔奇再度受邀来访珠三角,这一次是深圳。据南都报道,该次峰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约2000位企业主到场,有人现场求拜师。面带笑容、精神矍铄的韦尔奇留下一句论断:“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从商环境,现在这一代的企业家在接下来20年都不必有太多担忧。”
25岁进入企业,84岁在家中去世,这位商界巨擘和传奇导师奉行的“六西格玛”质量标准、建立的“无边界”管理模式,留下的自传及一部诠释个人商业理念的专著《赢》(Winning),也包括数次访华引发的思想碰撞,在他远去之后,仍有杳远的回音。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张亚莉,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