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不止的红学论题。3月2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编审胡文骏在直播讲座“如何读《红楼梦》”中表示,有资料表明,早在程高本出现之前,已有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流传民间,《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高鹗所续。虽然学界对现今流传的后四十回褒贬不一,对普通读者来说,为了保持阅读的完整性,后四十回依然值得阅读。
在讲座中,胡文骏提到,前辈学人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有诸多考订。胡适根据清人张问陶《赠高兰墅鹗同年》诗中“艳情人自说红楼”一句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认为“补”就是续写的意思。其实程伟元和高鹗摆印《红楼梦》的序言中说后四十回原稿:“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钞成全部。”这里的“补”,是修补整理,不是整个的续写。
一些资料也可以证明在程伟元高鹗一百二十回本面世前,已经有后四十回的存在。周春《阅〈红楼梦〉随笔》: 乾隆庚戌(1790)秋,杨畹耕语余云:“雁隅以重价购抄本两部:一为《石头记》,八十回;一为《红楼梦》一百廿回,微有异同。”舒序本《红楼梦》的舒元炜序言(1789)提到:当时完成拼合成的八十回的抄录工作后,舒元炜仍认为“数尚缺夫秦关”,这里的“秦关”是“秦关百二”的典故,即一百二十回的意思。既然不足“秦关百二”之数,说明在舒元炜的认知中,《红楼梦》不止八十回,而应该是一百二十回。此外舒序中“惜乎《红楼梦》之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漫云用十而得五,业已有二于三分”,也表明舒元炜认为八十回只是全本的三分之二,全本应为一百二十回。
胡文骏指出,这些资料说明至少在1789年,1790年(比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程甲本早一两年),是有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流传于民间的,这对于考证后四十回并非高鹗续书是很重要的材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18年第三版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将过去“曹雪芹、高鹗著”的署名,改为“(前八十回)曹雪芹著,(后四十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是以客观严谨地态度反映红学研究成果的体现。
既然《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尚不明晰,普通读者或许疑惑,《红楼梦》后四十回到底要不要读?胡文骏认为后四十回应该读。“虽然我个人也觉得读后四十回觉得不对劲,就像张爱玲说的,后四十回人物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但是它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完整性,而且它保持了《红楼梦》悲剧性的延续,悲剧性的结局,虽然人物、语言都不那么精彩,但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
他举例说,王国维先生在评论《红楼梦》的时候,就是以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为基础的,他没有管后四十回作者的情况怎么样,而且他说《红楼梦》悲剧意识的时候,特别提到后四十回里面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一次见面的场景,他觉得那是非常壮美的一段。从这个侧面说明后四十回我们也是应该读的,应该把一百二十回当成完整故事阅读。
在整个讲座里,胡文骏细致地和读者探讨了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读《红楼梦》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读《红楼梦》要在意底本、要重视校点和注释的成果等问题,内容丰富,信息量极大,见出一位古典文学编辑、学者对《红楼梦》一书的挚爱和深厚的功力。
但同时,胡文骏也建议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无需太过”学究气”。“阅读《红楼梦》,更好的方式是把它当作一件艺术瑰宝,就像看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一样,有时候可能只是看着它就有美的享受,并不需要非得追求那微笑背后讲了什么故事。我们不用去追究《红楼梦》究竟是不是跟清代皇宫历史或者反清复明历史有关系,欣赏一个艺术品就是欣赏它的美。”
据悉,从3月下旬开始,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邀请几位红学专家为读者做精彩的线上直播讲座。第一场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讲《红楼梦》古抄本的问题。第二场是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讲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章节的问题。第三场是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李晶老师讲《红楼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让读者了解外国人怎么读《红楼梦》的。第四场是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讲“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问题。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