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非虚构写作课 | 如何写好人物之一: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0-03-05 17:36

690x150_5e258b75a6964.jpg

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确,世上万物,各有特点,树叶如此,人也亦然。学会观察和描写人物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基本功,因为,作文,不论是记事还是写人,总离不开人物描写。

如何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邀请了广州市86中的语文老师潘启俊来支招,听听他讲述如何从精选小事中让人物形象立起来。

精选事例,以事写

主讲人: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潘启俊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高中部的语文老师潘启俊。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提到《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你会怎么描述他呢?你会说他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却也温和憨厚。接着你也许就会细数体现他这些特点的种种事件,比如有好几次孙悟空派他去打探妖情,他就玩忽职守,不干活只睡懒觉;比如他在天上做天蓬元帅时调戏嫦娥,后来被贬下凡做了妖怪之后,硬要做高老庄的女婿;比如孙悟空老是揪着老猪的耳朵骂他是呆子,他一回也没有生气过,依然是一口一个师兄地叫。

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对一个人物的描述离不开与这个人相关的事,因为人物的特点总是在具体事例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写人的文章应以写事为主,事例可以使人物个性更鲜明,形象更丰满,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选择事例呢?我与大家分享两点技巧:一是选择的事例要小,二是选择的事例要精。

(一)选择的事例要小

首先,小事更容易记叙,更容易把握,尤其是对于一些写作能力还不足的同学来说,记叙小事比描述大事件更得心应手;其次,小事往往能“以小见大”,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许多深刻的内涵都体现在一件小事中,取材越小,所表达的情感越真挚,阐述的道理越深刻,就越能撼动人心。

说到以事写人、以小见大的典范,我们很容易想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个深爱儿子的父亲的形象是如何印刻在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的呢?朱自清先生并没有选取父亲一生中的大事件,甚至也没有选取家道中落后父亲是如何支撑起这个家的重要事件,而是描写了父亲送别儿子时穿过铁道,在月台上爬上爬下,为自己买橘子这件小事。这样的小事最容易使读者产生自身的联想,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而最容易感染读者,把人物形象轻巧地就立在了读者心中。

(二)选择的事例要精

选择的事例小了之后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多,一写就是十件八件,最后反倒使文章冗长,结构混乱,削弱了人物形象。所以,我们选择的事例还要精。事例一定要经过筛选,选择最能鲜明表现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具体写,让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事例中显现出来。叶圣陶先生说,选取材料要“检定一致的、必要的,去不一致的、不切用的,或者还补充上遗漏的、不容少的,这就是剪裁的功夫”。

司马迁的《项羽本纪》记述了西楚霸王波澜壮阔的一生。项羽成长过程中的小事何其多?司马迁为了表现出项羽少怀壮志、气度不凡的特点,选取了这样一件小事:“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小小年纪的项羽在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之时竟然大胆地说出了“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的话,在被叔父项梁赶紧捂住了嘴巴的同时,也得到了“不一般”的评价。项羽这件小事可不是司马迁随意捡取的,而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是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

在这里,也把司马迁的《史记》推荐给大家。它虽然是一部史书,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对于人物的描写选材精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性也特别强,有多篇都收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等。

当然,选材的前提是聚材,即汇聚材料。聚材需“宽”,根据要写的人物,将能想到、找到的材料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来。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材料,平时要注意“察言观色”,从与人的相处中直接获取鲜活的材料,访问、阅读、上网等也是获得人物素材的重要来源。

最后回顾一下本节课的要点,写人往往依托于写事,我们在选择事例的时候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小,小则易写,能以小见大;二是要精,选择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祝同学们的笔下都能蹦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



扫码收听更多南都非虚构写作音频课

WechatIMG5.jpeg


扫码参与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征文

WechatIMG28.jpeg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刘兰兰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