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通讯员穗教宣 3月2日“广州电视课堂”播出,由广雅、执信、二中、六中、铁一、广附、协和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录制高一、高二年级“广州电视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共享。3月9日开始,初中、小学“电视课堂”也将推出,市教育局介绍,教师、教研员、技术保障人员近千人投入“电视课堂”。
南都记者了解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录课任务分解到了各个区,其中天河区负责全市初二年级的录课课程。3月6日,记者来到录制课程的现场,直击了一节精品课的出炉。
台上一个人 台下一个团
6日上午七点半,天河区长兴中学语文老师陈宁便来到天河外国语学校的录课现场。简单整理一下后,八点半,陈宁便站到台上开始讲述她的初二语文第三课《安塞腰鼓》。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站在台上的陈宁胸有成竹。台下,技术人员在紧紧地盯着屏幕,仔细地推敲着每一个细节,发现有不尽如意的地方,便会马上喊停,重新再来。有那么两三次,陈宁自己也会停下来,重新录几次。“录给全市学生看的课,一定要做到最好。”
短短20分钟的课程内容,整个录制过程用了大概50分钟,而正式的课程录了24分钟,“多出来4分钟,还要根据实际内容剪切。”陈宁说。
陈宁接到录课任务大概是两周前,从那时开始,她就着手准备了。对她而言,跟平常在教室上课最大的不同是,教室里会有学生,有互动,而现在录课,她面前是没有学生的,而她要做到的是心中有学生。“我觉得在录课的时候,我已渐入佳境了,我融进了课文中,我知道只有自己的情绪融进课文里了,学生的情绪才会带动起来。”
据悉,天河区承担的录课任务是初二年级的课程。“我们要准备一个月的课程,语数英三门课各有20节,粗略估计,直接参与录课的老师就有近百人。”天河区教研室副主任房老师表示,最后呈现出来的精品课其实是打磨多次的。
首先,台上录课的老师会参与本校科组集体备课,根据科组的意见,修改自己的课件;接着老师会用手机自行录课,反复观察自己在讲课中的情绪、语气、语速、表情等,把最佳的一个视频发给专家组,让专家组“挑刺”,提意见。“因为是录给全市学生看的,专家组一定要从严把关,一个小瑕疵都不允许。”
房老师称,录课老师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再修改,最后才站到台上来录课。
市级名校团队作战保证课程质量
而3月2日上线的高中课程,则在市教育局发挥统筹作用下,市教研院精心设计课程,指导市级名校老师集体备课。
据介绍,广雅负责数学、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执信负责政治,二中负责英语,六中负责生物,铁一负责地理,广附负责物理,此外,还有合作模式,执信和协和共同负责语文学科,六中和广附共同负责历史学科。
二中一位老师坦言,任务来得突然,“很高兴能尽自己一份力量,又有点担心对新形式课堂难以适应。”直到开了会,“校长领队,教研院指引课程内容、备课组研究授课细节、电视台具体指导现场录制”这一个个“定心丸”,让她开始坚定信念,重拾信心。
平时习惯了对着学生们授业解惑,有回应,有现场感,这次新的授课形式对久经沙场的老师们仍是不小的挑战。为确保录制效果,二中的老师坦言,每次彩排他都会对着镜子,调整好自己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提前录下课程语音,一遍遍重听录音,调整语速、语调和教学用语,甚至哪里应该留时间给屏幕前的学生思考,留多少时间合适,都进行细致的设计,力求简洁到位。
协和的张征老师说,虽然都是上课,录制微课却让他认识到,做好细节的重要性,录制过程中,从幻灯片的设计到教师的视线位置,以及课堂讲授时长都有严格的要求。保证“电视课堂”良好的上课体验,不仅靠老师们的想象力,更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编辑:易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