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几位互不相识的志愿者自发组成“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接送缺乏交通工具去医院的待产孕妇,被称为“新生命的摆渡人”,受到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截至3月7日下午,27名孕妇在救援队的帮助下,顺利生产。
救援车队的发起人、队长王紫懿是个1988年出生的武汉姑娘。虽然王紫懿年龄最小,车队的几位司机志愿者一般叫她“懿哥”。志愿团队有严格的群规,相当于“军事化标准”,尽力保证不出差错。
王紫懿表示,“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是不属于任何机构、组织、个人的独立民间无偿志愿车队。这一个多月来的经历,尤其是孕妇及其家属的信任,“把一家三口的性命系在车队身上”,最后母婴平安道声感谢,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不容出错”的任务
最开始的时候,孕妇群里的很多待产妈妈都不知道,微信名“懿哥”的王紫懿是个年轻的姑娘。
王紫懿,是武汉一家公司食疗板块负责人。封城后,她就当了一线志愿者。一开始是运送医疗等物资,从高速路口接回来,用私家车转到各个医院,这种志愿工作持续了几天。在此期间,有其他志愿者向王紫懿反映,武汉有一些留守孕妇群,不少待产妈妈出行送医困难,是否愿意提供孕妇方面的爱心用车,接送她们安全渡过紧急时刻。
王紫懿告诉记者,当时形势紧张,更多人的注意力在感染患者、抗疫上,相对而言这群有特殊需求的人被忽视了。当社区和120运力不足时,解决孕妇接送问题,也会减缓部门交通压力。
有人提醒过她,接送孕妇,不像运送物资,对时间、流程要求非常严,不容出错,“如果有万一,这个责任你想清楚了”?不过,这是后话,当初王紫懿做出决定,并没有考虑太多,只有一个想法:如果能帮到她们,那就开始进行。
四个W
这就是被目前被广泛报道的“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的由来。队名表明,他们以紧急救援为宗旨,是给急需出行生产的孕妇们提供车辆需求。“孕妇是比较特殊的群体,需要更高的用车环境、用车标准,我就想组一支车队,专给她们用,这样可能需要放弃其他的志愿行为”,王紫懿一开始就很明确。
最先加入的是王震和李文建。这两位是王紫懿在志愿运物资时结识的,两人对她的想法很快就表示赞同。1月26日,救援队正式成立。王紫懿同时还在朋友圈和各个志愿群中发招募启示,朱伟看到后,也加入进来:“当时招人不容易,有人会质疑。那时候大家都在忙着运物资等,时间很紧,很少人想到把车专门空出来,24小时待命,就等着待产孕妇”。
巧合的是,四位志愿者的名字中都含有w,因此就有了现在的队名。老杨是最后加入的,他本是社区志愿者,王紫懿借调过来。另外,比较特殊的是,老杨就是王紫懿的父亲,这个情况只有救援队员知悉,后来她才把这层关系告诉记者。
王震是一名高级电脑工程师,李文建是一个汽车租赁公司负责人,朱伟做IT公司老板,杨学彬(老杨)是一家驾校负责人。这是目前志愿车队的全部力量。
王紫懿笑称,孕妇和家属一般两个人,手忙脚乱。推车、拿行李这些活,男司机帮忙还是有优势的。
严格群规规范行动
为了保证接送安全无误,车辆要时刻处在高度消毒和安全的环境之中;司机志愿者要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随传随到;司机须是换过一本的老司机;原则上司机不能出其他的志愿服务;车内配备一把额温枪,做建议隔离舱;司机要测量自己的体温给家属看,还要对孕妇及家属进行测温,确认双方没有发热状况……
在发起及之后的实际工作中,王紫懿和团队成员共同摸索出一套群规,帮助志愿行为更规范、更细致、更安全。
王紫懿加了很多武汉的孕妈妈群,目前累计孕妇数量以千计,临产孕妇有300多人。按照提前15天,志愿者把孕妇的预产期等信息整理出来,进行排序统计,王紫懿再把各个用车情况排班分给司机。
1月28日,志愿者成功接送第一个孕妇。这对年轻人是留守在武汉的小两口,在妈妈群看到信息后,提出了用车需求。“我们的防护做的到位,操作是可靠的,那么从第一个开始,就会有反馈。而且我们每次会把孕妇进医院的过程拍下来,转到妈妈群里”。王紫懿说,司机的装备、车内装备都是很严格的,比如队员王震从做志愿者以来,为了安全,没有进过爸妈家,买了菜或药就放家门口,让爸妈出来拿。
关于接送孕妇的过程,王紫懿提到:战疫期间,小区封闭,许多小区的门完全围住。志愿者要搞清楚哪个口可以进出,这种信息一定需要提前沟通核对,才能节约时间,减轻孕妇的痛苦。此外,以紧急救援为原则,志愿者需要做的主要任务是安全把孕妇送到医院,他们遵守的规矩是只送进不接出,如果有产妇想出院回家,一般由社区送。
心要热,头脑要冷
作为队长,王紫懿的工作有很多:统计信息,对接孕妇,分配任务。她说,为预防突发,自己已经连续值了27个夜班,基本晚上是没法入睡的。尤其是,根据他们摸索出的规律,百分之七八十的孕妇是半夜发作,这是大家最紧张的时间段。
只有到白天,中午12点后她才能断断续续补一会:“连续这么多天后,感觉休息有点不够了,但还是要有人在啊”。特殊情况下,她也要承担司机的工作。有一次,本来是朱伟的出车任务,但因为通行证没在车上,出不去小区,由王紫懿临时代替出车。
她还负责发放队员的防护物资。王紫懿说,车队的防护装备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在物资最紧张的时候,有人从外地给他们弄到体温枪、防护服、口罩等。救援队留下自己仅够用的部分,然后把剩余的都转赠给一线人员。
“我是女生,我年纪最小,但各位哥哥们都比较支持我”,她总结,做志愿者,心要热,同时头脑要冷,冷静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有什么事情几个人会商量着来,群策群力,综合出最好的办法:“遇到特殊任务、紧急事件等,我们会马上开会。包括队长,会聆听大家的声音,谁也不会做出一个武断的决定。”
用车需求排到下旬
截至3月7日下午,27名孕妇在救援队的帮助下,顺利生产。王紫懿告诉南都记者,救援队实际出车的次数肯定远远大于宝宝降生的次数,可能多一到两倍。因为有遇到没有达到入院条件的情况,会被退回。
近期,有不少媒体关注报道“W大武汉紧急救援队”。王紫懿切实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她认为,这是一支小队伍,很多人比他们更了不起;他们唯一想的是宝宝们可以平安降生。
对王紫懿和她的团队来说,安全将孕妇送医就是具体的任务完成;但心里会觉得,孕妇平安生下宝宝才算圆满:“孕妇把这个消息告诉我们的接送司机,司机才会真正放下心来”。
根据志愿者的观察,目前在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社会秩序趋于正常,交通压力得到明显缓解。由此出现一些孕妇退单的情况,因为她们约到了社区车辆或120。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之前不知道这一渠道的孕妇看到媒体报道,向团队求助。最近,孕妇用车需求已经排到3月下旬。
“有一些人想加入我们,但现在暂时不需要。车和人都要考察,很难两全,而且人数越多,管理起来可能就达不到军事化标准”,王紫懿向记者回应,保持目前小团队的原因。
“对不起,爸爸”
王紫懿的父亲老杨今年58岁,是车队中年龄最大的。3月5日晚,救援队接到紧急任务,江汉区某社区一孕妇需要送医。这一单,老杨出车。孕妇坐老杨的车,朱伟跟车,上车前孕妇测体温也正常。顺利送至协和医院,6日凌晨,被送孕妇顺产。
“老杨送完先离开了,朱伟还没走,结果医院测孕妇的CT有点问题,虽然此时孕妇的核酸检测结果还没出,但按规定转入了疑似病房”,当晚,王紫懿收到反馈后,第一时间通知老杨隔离。在隔离点,老杨等到孕妇顺利生产的消息后,才去休息。
“虽然他是我爸爸,但我还是以队长的名义,命令他立刻隔离。爸爸也立即主动走进隔离点”,王紫懿说,这个问题是突发情况,孕妇不存在隐瞒事实。6日早上,孕妇的核酸结果也显示为阴性。
王紫懿称,这是老杨第一次出车送孕妇,就遇上这种特殊案例;目前,老杨仍在隔离点,他必须等上述产妇和宝宝安全回家后,才能结束隔离。她坦言,最为女儿,心里肯定很难过,担心他的安全;作为队长,做法没有错。
7日,王紫懿发了朋友圈,表示为了其他孕妇们的健康和安全,只能让爸爸继续待在隔离点:“对不起,爸爸。感谢您和妈妈给了我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我懂得爱是什么。”
采写:南都特派记者马辉 发自武汉
受访者供图
编辑:杨存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致敬!战疫中的广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