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是场持久战,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一线抗疫人员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已到临界点,而持续在家居家隔离无法外出复工的人们亦不乏焦虑抑郁情绪。
如何减轻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如何治愈医护人员的应激性心理创伤?如何疏导长期居家隔离的人们的消极情绪?
近日,由中央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局指导,中国卫生心理协会联合多家媒体推出网上心理健康课。3月9日,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凤池线上开启心理咨询热线,回应湖北、安徽、广东等多省一线工作人员提问,以下为问题精选。
问题1:母亲年纪大了,疫情期间情绪抑郁经常看新闻流泪怎么办?
杨凤池:我们首先应该问自己能为老人做什么,人老了都有思维定势,疫情初期的一些新闻可能让老人觉得疫情很严重,没有及时调整心情,老人从其他渠道获取更新信息也很难,做子女的要多打电话聊天或者动员跟母亲感情深厚的亲人,多打电话交流感情。
妈妈们都喜欢看电视节目,建议提前搜索一下电视节目表,在某一时刻打电话让她看特定的娱乐节目、影视剧等减压的电视节目,不要一直盯着新闻,适当缓解一下情绪。
问题2:隔离在家需要去看病但是又害怕在医院染上新冠肺炎,怎么办?
杨凤池:我女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刻要到医院生孩子,当时她的内心很纠结,我面临的情况跟您一样,但我那时候就变成了社区网格员做工作,我跟她说现在去医院其实是最安全的,因为平常根本没人查体温查证件,现在管理严格,不是病人家属根本不让进。
我开车送女儿去医院一路顺畅,进大厅还碰到好几个防控人员,整个大厅的产妇只有她一个人,等于成了一个人的医院,我跟她说这是享受最高级别的VIP待遇。我认为我们有时候看事情要全面看待,既要看到阴暗的一面也要看到阳光的一面,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依然有曙光。
问题3:很多居民希望尽快返岗上班,担心岗位被人替代不上班没有收入,产生过激反应,要如何疏导?
杨凤池:我特别理解他们,他们需要生活、需要收入,很多岗位的获得也并不容易,急于返回工作岗位复工完全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做工作的工作人员要特别理解宽容和接纳,更需要耐心细致的疏导。
比如急着复工的,要解释这不仅仅是我们一个社区封锁无法返岗,而且就算回到了北京、深圳,返岗人员也依然要隔离无法及时复工,这样一想还不如就踏踏实实在家隔离防控疫情。
我们着急复工的也可以问问自己,我的这份工到底重不重要,我晚去了是不是就会被公司除名?我有一个观点可能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是我还是要说,是你的跑不了。
如果你的专业技能真的过硬,非常胜任这个岗位,老板怎么舍得因为你晚去几天开除你?如果你对于公司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就算及时到了公司,老板也可能正商量着裁员裁掉你。人跟人的关系是战略关系,只要单位离不开你,那么你就不用着急。
问题4:一线医护人员可能出现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怎么及时发现和援助?
杨凤池:一线医护工作者确实会目击很多惨状惨景,让自己的内心情绪发生很大的波动,可能对正常的思维、行为产生影响。那些惨烈的镜头会不断的在脑中闪回。
如果我们不从心理学专业出发及时处理,会出现心理疾病。首先要问,我们医院的精神卫生和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够不够,因为非专业人士做心理干预是有难度的,另外如果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的医疗机构、大学、心理卫生协会的帮助。
如果我们是有个别人如此,那么要找专家做心理治疗,如果大多数只有紧张焦虑的情绪,没有出现病症,那么只需要采取一些情绪缓解的办法。
问题5:医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和时长如何考量?
杨凤池:我从事心理咨询三十多年了,心理帮助的工作逐渐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以前大家好像觉得需要心理辅导就是有毛病似的,但即使到了现在,我依然认为对于医护人员的心理辅导,我还是强调不求助不施助。
如果他们没有寻求帮助我们不要给他们安排帮助,要充分尊重他们本人的意愿。如果是一部分人需要可以做团体辅导,找一些实力强的医院,还有一些行业协会和心理协会也有很多资源,如果有人提出,那么地方卫健委或者医院要积极帮他们提供辅导,但如果没有人提出,我们尊重他人的意愿。
问题6:我们了解到,出院人群有的会存在复阳情况,回家后受到附近居民歧视造成心理压力,如何确保康复人员心理健康?
杨凤池:我们是从新冠患者的身份治愈后回归社会和家庭,在这样的身份下其他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和防范是正常的,就算没有复阳,也是如此。
因为我们临床治愈了新冠肺炎,身体免疫力战胜了病毒但不代表病毒已经清除,周围的群众对我们有一些防范和戒心是可以理解的,出院的患者首先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有防范意识没有错,但是我们反对歧视,我们不应该歧视任何病人不仅仅是新冠患者。注意,我们防控的是疾病而不是人,希望各地卫健委都应该把这些话告知患者和居民。
问题7:疫情时期院内有些留观人员情绪不稳有过激行为,如何做好情绪疏导?
杨凤池:隔离的人积累一些负面情绪是正常现象,他们可能会有对新冠肺炎不合理的想象导致恐慌,也会有不恰当比较,认为自己境遇惨淡。
我们要多换位思考,对一些有不良情绪的人要接纳理解,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改变思维方式,积极正面思考问题。如果遇到特别过激、负面情绪特别严重的,医护人员要意识到,这可能不仅与留观这一事件有关,还可能和他以前的经历有关,他的负面情绪并不是针对你,而是对过往经历侮辱伤害他的人产生不满。
严重的需要找专业人员做心理疏导,非专业人员作用有限。如果后期确诊加重了他的不良情绪也是正常反应,要赶快积极的入院治疗。
问题8:我们定点医院尚未有确诊病例,医院的疑似病人和隔离人员心理压力大,隔离期满也不愿意回家,如何帮他们从心理上走出压力?
杨凤池:我们很多人都巴不得隔离解除观察而不是确诊,他们非常幸运,你们需要把很幸运的概念传递出去,不要想象自己是病人,科学检测未确诊就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另一方面,我们医院也应该为之高兴,这些疑似患者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医院?是你们的医疗服务让他们产生留恋有了家的感觉。但是医院不是家,万一有了确诊病人,风险更大。
问题9:社区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有焦虑情绪,既担心没有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也害怕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怎么疏导情绪与群众做好沟通工作?
杨凤池:我觉得我们的网格员为什么不能有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呢?正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情绪才会更积极的去做防控工作,帮助居民更好防控疫情。
情绪三因素学说认为,不良的外界刺激会造成不良情绪,但还有一部分不良情绪来源于我们如何看待刺激。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些情绪,正面看待情绪才能更好防控,情绪与防控并不冲突,两者是一致的,在情绪的刺激下我们才更严格的做这些工作。
还有一些社区工作人员遇到群众确实在防疫中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我是心理咨询师可以现身说法,我在工作中也遇到很多,有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成熟的大人,但是有时候遇到冲突,就会变成小学生愤怒攻击他人。
这其实是因为他以前受过很大的心理创伤,他的愤怒来自于以前伤害他的人,工作人员要理解这不是在攻击我,而是他的潜意识里幻化成了一个小孩在攻击以前伤害他的人。
还有一些社区工作者心理压力大,我们希望帮助社区群众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把所有的诉求都满足,把所有的隐患都去掉。我们有这个想法,领导也有这个要求,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说明我们有工作上的追求。但是不能一味追求工作尽善尽美没有疏漏,做到完美无缺。
当我们真的有了纰漏,我们还要对自己有所宽容。我们是人不是神,有了纰漏就及时弥补,不要完美主义,避免过度的担忧和紧张。
问题10:一线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有焦虑情绪,家里人还不理解,该如何调节心态?
杨凤池:一线工作人员面对的现实就是这么严峻,我们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压力大,但我们能做的不是改变我们的工作,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法。
告诉大家一个“三字诀”,一是调呼吸,做深和慢的呼吸,让自己从胸腔呼吸,反复做三到五次。二是放松,让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肌肉都放松,放松不了就收缩,比如攥拳头攥得紧再松开,你能感受到肌肉的松弛,顺便可以调节一下自己的姿势。
只要把呼吸调好身体调好,紧张就缓解不少。身体放松之后再放松心理,凡事从正面思考,情绪就能有所改善。身处防疫一线,不仅防控有压力,而且对爱人孩子疏于照顾,我们内心常有歉意和内疚,家人如果不理解,我们更要把这种歉意表达出来。“我忙于村镇、网格的防疫工作,太太你多辛苦,闺女,你快点长大替爸爸照顾这个家,老人家您们多听孩子媳妇的。”
参加防疫是一件光荣的事,保护了全村全镇也就保护了咱们家,如果是太太或者先生被挑中去做防控,这更是家里的光荣,退一步说,如果因为我们没有顾好家庭,让家里人得到了成长,这也是一个收获。
文\蒋小天
编辑:潘珊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