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远在老家贵州省镇远县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李跃只能接受线上教学。
李跃就读于浙江永康市西溪小学,随前来务工的父母生活在永康。和她一样,还有3万多名新永康子女回了老家过年。
线上教学,让没有网络信号的农村家庭无奈掉线。为了让新永康人返工后放心孩子的学习,永康市教育局为他们量身打造了“空中希望课堂”,课程兼顾流动人口子女的学情和疫情下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之外,增加了电视播放。
“让每一个在永康就读的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永康市教育局局长谢滔告诉南都记者,“空中希望课堂”是一次教育信息化的成功试水,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开辟了一条新航线,将持续推行下去,提升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公平。
量身打造
“今年春节太不寻常,因为新冠肺炎的侵入,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计划。”远在老家贵州省镇远县的李跃一家,没有如期踏上返回永康的征程。
作为浙江省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前来永康的务工人员众多,他们在这里工作、组建家庭、照顾儿女,慢慢成为了新永康人。
永康市14多万学生中,新永康人子女占比超1/4,其中返乡过年的有31545人。
受疫情影响,2月6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文件,将在全省各中小学校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
按照规定,永康市延迟开学。2月17日起,永康市教育局要求各校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线上教学,同时建立起线上教学调查、反馈、研判的机制。
一个现象引起了当地教育系统的关注——在新永康人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学生参与率、接受程度、学习效果,与其他学校相比要相对差一点。
“随着老师们线上上课的开展,我知道,同学们每天都应该在细细聆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吧!可是他们怎么会知道,我心中的着急与苦恼呢?”李跃说,她与2个妹妹知道要线上上课后都兴奋不已,但当打开父亲的手机,准备轮流收看各年级的学习视频时,却发现根本无法播放,家里地处山区,没有任何信号。
永康市石柱镇下杨学校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学生98%来自外省。教授五年级语文课程的沈老师告诉南都记者,学生回老家过年,分散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贵州、云南等山区,网络不好,手机没有信号,不能使用直播形式上课。
老师们安排了看电子课文、抄生字词、做口算、看课外书等作业,但孩子的积极性不大。
现实困境摆在新永康子女的面前。完全依赖网络在线授课,农村孩子上网困难。盯着手机的小方块屏幕学习,对视力发育也有危害。
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家长一旦决定留在老家务工,将影响永康不少企业复工复产的进度。虽然已有2万新永康人子女陆续从家乡返回永康,但家长去工作,孩子们也将脱离iPad、手机等设备,线上教学依然是一道难题。
“作为教育部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问题解决好。针对这些群体的实际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打造永康的‘空中希望课堂’。 ”谢滔表示,教育局组织了全市最优秀的骨干教师筹备“空中希望课堂”,在网络传输之外,加入了电视播放。
通宵录课
采用“主讲+审核”模式,228名学科教师参与了“空中希望课堂”的研制,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
谢滔对多所流动人口子女所在的学校进行摸底调研时了解到,因为流动性比较强,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在“空中希望课堂”课程的制作中,他提醒教研团队,要依据新永康子女的特点,把握学习进度、教学方式和课程时间。“有一位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强,平时在城区学校上课是全英文授课,考虑到学生们的接受程度,我们调整为了中英文教学。”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课《乡下人家》,由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语文老师吕丽恒制作而成。
与以往教学环境、时长、教学目标、学生群体不同,面对与新永康子女的视频录课,吕丽恒的经验是“零起点”教学,将教学内容分化、节奏放缓,一节课时限20分钟,要落实教学重点,多用口头语言、启发式语言表达。在录课中,她还加入了学生朗读和回答问题的语音,增加互动性,插入了动画视频加强趣味性。
一节课从备课、写讲稿、制作PPT,到三次审核、三次修改,最后录制成微课视频,一共用了三天时间。
为避免受杂音干扰,吕丽恒的录制时间基本在晚上,有时需要通宵录制。
“我排在第一节课,上交视频时间紧。小区里一声狗吠、小区外一声车鸣都会使录制前功尽弃。在课堂中,又加入了一些音频和视频,后期制作要求高。所以第一节课通宵录制到凌晨六点才成功导出。”吕丽恒告诉南都记者,最大感受是“辛苦并快乐着”。
南都记者注意到,“空中希望课堂”的课表涵盖三至八年级的各个学科,小学段为20分钟,中学段为30分钟,每个课程都设有2-3个学习任务。除课本知识外,还有新闻联播、体育锻炼、劳动实践、眼保健操、心理辅导等课程。
心理健康微课中,分别提供了给学生及家长观看的视频,教育孩子们在学习之余,还可以在家通过练字、学做养生菜、健身等方式充实生活,告诉家长疫情之下如何应对子女的不良情绪。
“原本春节是孩子们最放松的时候,受疫情影响,他们及家长的心理问题都需要关注,所以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谢滔表示,孩子们的身体素质也必须保证,让体育教师录制了锻炼的视频,讲解如何规范动作,要求每天运动半小时。
在谢滔看来,疫情对孩子的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机遇。“学生们关注疫情的发展动态,每天看新闻联播,在现代教学的知识面之外,我们认为培养他们身心健康、自立自强、责任担当、家国情怀这些更重要。 ”
百万播放
3月2日,“空中希望课堂”正式开播。
每周一至周五,可以通过广播电视、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观看、学习相关课程。
“‘空中希望课堂’开播后,我班的学生做到人人参与,一个不落。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反馈上来的作业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下杨学校的沈老师说,不是面对面上课,学生的自律性最难把握,但能听到优秀教师上课,大家都很珍惜,学得也很认真。
学生杨奔的父亲反映,之前放假在家,孩子除了作业之外就是玩手机,随着“空中希望课堂”的开展,学习状态有了好转。上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暂停,不懂处还能回放,除了日常教学,还有副课,甚至还有眼保健操。老师会及时批改作业,要求孩子视频背诵。
“爸爸,我觉得网课好像和我们平时上课一样。我想老师和同学了。”杨奔说。
桥下初中的一位学生写道:“各所所长、风趣幽默的老师,既能学习又能‘冒险’的课件,一丝不苟、用心解惑的辅导老师……为网课平添很多色彩。”
不止于面向新永康子女,“空中希望课堂”还为在外地上学但滞留永康的学生及周边县市学生带来了便利。
裘乐晨是一名四年级学生,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泽仁学校,受到疫情影响,随父母回永康过年的她只能滞留于此。她所在的学校没有上网课,没有实时线上教学,父母对这一次次延长的假期忧心忡忡。
“空中希望课堂”开播后,她早早守在了电视机旁,对所有学科都进行了观看学习,对于一些不大明白或特别感兴趣的学科,还特意多看了几次。她说:“这真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课堂,以后每天都会坚持学习。”
播出首日,中国移动平台各年级观看数据共计13万人次,广电平台合计18万人次,而在中国电信平台共计165万次播放量,仅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天》课程,就达13.4万。
谢滔表示,“空中希望课堂”将持续做下去,做成永康的一个品牌,推进精神教育、均衡教育,特别是让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将短板补上去,让他们喜欢学习、爱上学习。
对于教学,谢滔认为,这次因突然疫情而起的“空中希望课堂”,更大的一个意义在于,让学生、家长都能够接受线上教学,对下一步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有促进作用。
“整个社会层面对信息化教学的普及和接受程度会更好,对我们提升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公平,都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谢滔希望,能借此让县级学校的教学有机会变道或实现弯道超车。
回到永康的李跃和妹妹们,已经开始在“空中希望课堂”上补学课文。准备好课本、笔记本、钢笔,一边看《乡下人家》课程,一边写笔记。
“一旁的妹妹,她也是如此认真,一会儿圈圈点点,一会儿奋笔疾书,脸上不时露出甜甜的笑容。尽管父母都去上班了,但浓浓的学习氛围依然弥漫在我的家……”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雅婷
编辑:张亚莉,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