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各自品味。同一个春节,各家有各家的过法。尽管今年的春节,少了远足,少了聚会,但在一方屋檐下,仍然有无尽的温馨快乐,年的味道久久不散。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第九期征文“我的春节”第三批优秀作品出炉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春节都有什么味道吧!
乡村年味
在城市过年和在乡村过年大有不同。对于常年在广州生活的我,每年寒假最期待的事莫过于回到粤北山区的老家过新年了。这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客家山村。
车子下了高速路,穿过狭窄的山间公路,快到村口的时候,就会看到路边大片的稻田和菜地。已收割完的稻田里还留着一行行、一列列的秸秆头。经过一个冬天的风干和霜冻,这些秸秆头已变得枯黄和败落。不过稻田不远处的那块菜地却是生机勃勃。金黄色的菜花引来了飞舞的蝴蝶。一个个青绿色的大包菜,就像一个个滚落在菜地里的绿球球。翠绿色的油麦菜在尽情地享受着阳光浴,它们的叶子都微微向外弯曲着。生菜嫩得发黄,芥蓝蓝得泛紫。
爸爸说,过年餐桌上就可以吃到这些新鲜美味的农家蔬菜了。村口那棵茂盛的百年大樟树依旧守候在那里,像是在等待过年归来的人。乡村的干道都铺成了水泥路,路边建起了一座座小洋房。让我更感兴趣的还是那夹杂在其间的为数不多的泥砖瓦房。这些房子的墙是用粗糙的土坯砖砌成的,木梁向外伸出,支撑着灰黑色的瓦片屋顶。由于建成时间久远,裂痕爬满了斑驳的墙壁。屋顶上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四处散发着饭香味。
除夕前的几天,大家都会去镇上的集市采购充足的年货,那可是镇上一年最热闹的时候了。集市上人山人海,商品琳琅满目,有卖水果的、卖烟花炮竹的、卖春联的、卖衣服鞋袜的和卖自家农作物的等等。街上摆满了当地农民种植的炮弹香芋、一堆堆的马蹄、一捆捆的甘蔗、一筐筐的莲藕、一车车的沙田柚、一袋袋的瓜子……各种各样的吆喝声混成一片,正式拉开了新春佳节的序幕。
桔子和苹果是新年必不可少的水果。桔子象征着“吉祥如意”,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大家都希望把“平安”和“吉祥”带回家。大骟鸡是当地客家人过年餐桌上少不了的一道“招牌菜”,也是除夕祭祖拜神的必备。爷爷精心挑选了两只大骟鸡,每只足足有十几斤重。它们两腿粗壮,身上金黄色的羽毛油光发亮,一副“精气神”十足的模样。据说,这些骟鸡是当地村民用自家粮食喂养了将近一年时间,所以长成了这般大。
除夕当天,各家各户都在忙着杀鸡宰鱼和祭祖拜神。在院子里,爷爷拿出菜刀熟练地把买来的两只骟鸡杀了,看着鸡血从鸡脖子上涌出,我突感于心不忍。但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很快又让我沉浸到新年的无限喜悦中。其中一只鸡是用来祭祖拜神的,按传统不能剖开两半,而要整只放入锅里用水煮熟,煮的时候还要尽可能让鸡保持抬头的姿势。这样,整只鸡起锅后依然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我们首先来到家族的祖屋祭祖。家族祖屋是传统的客家四角楼围屋,始建于清朝年间,家族的先辈是从客家之乡梅州的兴宁四角楼村迁徙而来,这里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完整地保留着客家四角楼的特色。家族祖屋很早就没有住人了,围屋的主体在几年前经过了修缮,它向我们展现着古老的客家四角楼的风采。
围屋正面开三门,中间为正门,正门两边各有石墩一个。跨过高高的门槛,走入正门即为正厅,设有上、中、下三堂。下堂后面设有屏风,并立着粗大的圆木柱子一对。在中堂后面亦设有屏风,屏风上部是镂空雕花格子,中堂前后各立着大圆柱一对。中堂和上堂前各设长方形天井一个,两侧屋檐下均有突出的雕花木梁。
正厅两侧是厢房。上堂设神龛,祭台上插满了香和蜡烛,整个屋子里弥漫着浓浓的烧香味。我们把祭祖的鸡和酒摆在神龛前,点上了香和蜡烛,每个人在神龛前弯腰磕头,为新年祈祷祝福。祈福完毕,我们把香和蜡烛小心翼翼地插到祭台上。爷爷倒上了三杯烧酒,毕恭毕敬地浇洒在神龛前的地面上。爸爸点燃的鞭炮在上堂的天井边炸响,由于厅堂的回音作用,鞭炮响声更加震耳欲聋。我和弟弟赶紧捂住耳朵,往外跑去。祭完自己家族的祖屋,我们又赶往村子的祠堂烧香祭神。
在村子的祠堂旁有棵大榕树,据说有几百年了。榕树的树干很粗,至少要八个成年人才能将它围抱住。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就像八爪鱼的爪子向外张开。虽然已是岁末,它却依然郁郁葱葱。一条条粗壮的枝干向外伸展,整棵树就像一把巨型的蘑菇伞。大榕树露出地面的根又粗又多,就像一条条盘曲的大蟒蛇。榕树下有两口圆形的古井,水很深。回来过年的人几乎都会来这里走上一趟,看看滋养了世世代代的古井,和大榕树来个合照。大家热情地互相打招呼,用亲切的家乡话聊起了家常和外面的工作。
祭祖拜神后,我们就着手准备年夜饭了。大骟鸡通常用香菇红枣蒸,或用芹菜炒,这都是很经典的客家风味。姜葱蒸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要“年年有余”。然而,令我垂涎欲滴的还是当地的香芋扣肉。但做这道菜可不简单,家里只有爷爷才能“驾驭”。只见爷爷把香芋去皮、切片、油炸;再把五花肉炖煮、皮上扎孔、抹红糖、油炸、切片;香芋片和肉片依次放入盘中,倒入调料,用锅蒸透,倒扣盘中,撒上白糖。一盘有形有味的香芋扣肉终于上桌了。香芋吃起来既软糯又不粘牙,进嘴即化。而扣肉富有弹性,肥而不腻,非常的香甜。
吃完年夜饭,妈妈收拾好桌子,拿出美味的客家糍粑和年糕来品尝。这些都是邻居或亲戚手工制作的。每次回来过年,邻居们都会来家里聊上一会儿,热情地送来自家做的客家糍粑和年糕。有酥脆的炸油角和蛋散、形似梅花的糯米糖环、香软的炸油糍和芋头糍、一根根的糖果子、香喷喷的花生片、条纹相间牛耳朵、硬邦邦的芝麻炒米饼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年糕一边讨论着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计划。而我和弟弟拿着一大撮糖果子跑到院子里,一边享受着美妙的乡村夜景,一边“咯吱咯吱”地吃个不停。这时,四周传来了一阵阵烟花炮竹声,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烟花弹在天空中炸响,把天空照得闪亮。我们迫不及待地跑回屋里,拿出集市上买来的烟花和炮竹,每人点燃一根香,开始了最激动人心的烟花燃放“环节”。我最喜欢的是一种叫“仙女棒”的烟花。把它最顶端的纸点燃,等纸烧完后,就会爆出星星点点的火花。可以用手甩来甩去,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那些闪着光的“火花图”就像新年里的孩子笑开了花。弟弟喜欢把一串鞭炮拆散,然后一个个单独燃放。他一点燃鞭炮引线,就赶紧往远处跑。“砰”的一声炸响,把旁边的我吓得魂飞魄散。他还把鞭炮埋在泥土里,只露出一小节引线,把它点燃,结果炸出了一个大坑。而他每次走上前去“查看”后,总会哈哈大笑起来。除此之外,“陀螺炮”“冲天炮”“蝴蝶炮”也让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次日清早,我在睡梦中被鞭炮声惊醒。家家户户“开门红”的炮竹声连成一片,我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太阳从远处山边升起,放射出道道光芒,把天边的云朵染红。一阵阵春风迎面吹来,春联被吹得哗哗作响。春联出自爷爷之手,上面写着“勤劳人创千秋业,幸福花开万里香。”这是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人们行将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篇章,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乡村年味,又香又浓!
嘉|宾|点|评
五年级的小作者具有敏感精微的心灵质地,具有捕捉生活素材的敏锐意识,能从复杂多端的生活表象中提炼出深层的诗意,比如能敏锐地感受季节的变化:“经过一个冬天的风干和霜冻,这些秸秆头已变得枯黄和败落”;或喜欢驻足欣赏路旁的花丛树木:“村口那棵茂盛的百年大樟树依旧守候在那里,像是在等待过年归来的人”;或在别人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细节的美:“只见爷爷把香芋去皮、切片、油炸;再把五花肉炖煮、皮上扎孔、抹红糖、油炸、切片……小作者善于“移步换景”,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向我们描绘了乡村春节的田野、村头的樟树、乡村的集市、祭祖、年夜饭、放烟花等等画面,看似拉拉杂杂,但丰富的细节还是让人读得兴味盎然。如果小作者能在从头到尾的叙事中增加一些对话等描写,文章就会显得“摇曳多姿”。
(点评嘉宾:王春雷,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平|台|介|绍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
统筹:南都记者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叶斯茗
插画:林军明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