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单生意标错价,买家低价购制冰机,法院判商家返还货款赔800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3-15 13:58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夕,广州互联网法院发布了该院成立以来审理的网购合同纠纷十大典型案例。案例内容涉及网络刷单、滥用退货规则、跨境代购等互联网新业态下引发的新类型纠纷,为规范网络空间的交易行为,降低网络交易风险提供了行为指引。 

2018年8月,王某在某发贸易公司开设的网店购买一台制冰机,售价2788元。该网店初营业,王某系第一单客户,成交价格远低于市场价。之后客服给王某打电话,称商家价格录入错误,不愿意发货,要求王某取消订单并赔偿王某500元。王某回复不要赔偿,只要制冰机,某发贸易公司的行为已经构成欺诈。 

王某诉请:返还货款2788元,承担三倍赔偿责任8364元。 

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认为,某发贸易公司于2018年8月1日才开始在某平台销售商品,王某于2018年8月16日下单时公司尚处于初运营阶段,制冰机实际销售价格远超2788元,且双方确认王某系首单客户,下单当晚即向王某表明标价错误,故对于其辩称因疏忽大意标错案涉商品价格的意见,法院予以采纳。该行为属于意思表示错误,并非故意告知王某虚假情况,不构成欺诈。某发贸易公司未尽到谨慎注意义务,违反了先合同义务中的诚信缔约义务,损害了王某的信赖利益,应向王某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根据王某对案涉商品的下单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并结合某发贸易公司虚假陈述的不诚信行为以及双方处理纠纷的整个过程,法院认为某发贸易有限公司向王某赔偿800元为宜。 

法院判决:某发贸易公司返还王某货款2788元,赔偿经济损失800元;驳回王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典型意义】 

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 

也要对经营者进行“容错”保护 

法院作为居中裁判者不仅需要保护消费者的预期利益,亦需结合经营者的行为性质,对经营者进行一定的“容错”保护,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令经营者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动辄让经营者承担三倍或补差价等赔偿责任,不仅会导致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严重失衡,而且与国家鼓励创业、保护中小电商企业的理念相悖,不利于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吴笋林 通讯员 段莉琼 刘文添 

编辑:杨存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