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跨省支援,养老护理员的战“疫”日记:很想抱抱老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0-03-17 21:52

汪海燕此前已经十多次来武汉参加培训,在她脑海里,武汉这座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有黄鹤楼、武昌鱼、热干面,还有人声鼎沸的汉正街,“每一处都充满活力”。然而这次武汉“病”了,汪海燕决定从湖南跨省进驻武汉洪山区社会福利院,以援鄂养老护理人员的身份照顾“生病”的武汉。

汪海燕与福利院的老人.jpeg

受访者供图:汪海燕与福利院的老人

这是民政部养老服务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跨省支援,118名养老护理人员2月下旬分别从江苏、安徽、湖南赶赴疫情“风暴眼”,被誉为“逆行勇士”,对于养老护理人员而言,这是少有的“高光时刻”。只是这次与以往不一样,他们穿着防护服、带着护目镜,像作战一样日夜照护疫情中养老院的老人。

瞒着家人报名入选,“很想抱抱老人”

汪海燕是湖南省民政厅组建的养老服务支援湖北先锋队34名成员中的一员,这支队伍主要包括医生护士和养老护理员,计划对口支援武汉市洪山区社会福利院30天。

汪海燕今年48岁,曾做过教师等工作,2014年进入养老行业当养老护理员,如今已是湖南康乐年华养老集团一名负责人,但依旧自称是“养老界的新兵“。

“新兵”上前线没有犹豫。2月20号晚上,汪海燕接到集团通知后,随即报名并很快入选了。她的爱人已退休在安徽老家,孩子正在复习考研,她怕家人“白担心 ”,至今没和家里说自己已身在武汉。她不担心家里从新闻中看到自己,“他们不怎么看新闻”。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洪山区社会福利院的养老护理员十分短缺。院内已有老人感染,目前有200余名老年人,而本地护理员或春节放假后未归,或被感染隔离,剩下的有30多名,仅为平常人数的一半。

他们抵达福利院后,分成了三个组:消杀组、防疫组、照护组,其中照护组24个人,24小时轮班照顾老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她介绍,所有护理人员在进入老人住养区前,都必须穿好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护目镜、鞋套,还有两层的手套等。平均每个护理员要照顾10个老人,虽然照顾人数和平常差不多,但实际劳动强度、精神压力都要大很多。

值班中的汪海燕.jpeg

受访者供图:值班中的汪海燕

院内老人许多都患有基础性疾病,如有的是中风后遗症,有的做过髋关节置换,还有老人患有精神疾病,诸如阿尔兹海默症等。而且,疫情下福利院封闭式管理,不时有老人被送到医院,留在这里的老人精神压力很大。“有些老人像是惊弓之鸟,心理压力超过了身体上的压力。”她说。

有一天中午,一位奶奶见到汪海燕第一句话就是“我求求你帮我把空调给我关上”。汪海燕察看后向奶奶解释,房间里的空调是独立空调,不会传播病毒,但老人仍旧害怕,她只能帮她关了空调。随后老人才说:“我担心了一中午都没敢进这个房间,我一直在阳台上呆着的。” 

有一次令汪海燕记忆深刻的,是福利院有一天上午给老人做了核酸检测。当天下午,老人们就焦躁不安起来,纷纷前来询问结果,第二天一早就又开始不断询问。汪海燕非常理解老人的心情,连饭都顾不上吃,去联系医院问检测结果。当听到电话那头说“等等”,她手心全是汗,“心里像是扎紧了的口袋,缺氧一样疼痛”。

当电话告知“全阴”,她激动地立马拿起对讲机,告知各楼层的伙伴赶紧转达给长者,“我那一刻真的很想欢呼,很想跳跃,抑制不住的喜悦让我敲响每一个队员的房门”。

汪海燕说,第二天上班时询问长者睡眠状况,听到一位奶奶说昨天晚上是吃了两颗安眠药才睡了几个小时。“我真的很想很想抱抱她,给她温暖。”汪海燕说。不仅是她,其他护理员看到老人不安时,也会有像在原来机构那样抱抱老人的冲动,但是现在特殊时期不允许,护理员只能隔着防护服,尽可能用聊天、照护来给老人安慰。

护目镜就像“紧箍咒”疼的时候“把头往墙上撞两下”

周开翔也是湖南援助队员中的一员,只有26岁的他已在养老行业工作了6年。接到来武汉的通知时,他便自愿报名了,“当时我也没想这么多,我们养老机构的院长跟我说这个事情,我就说没问题”。

起初周开翔也不打算将此事告知家人,但又怕不讲家里人会更担心。后来家人知道后也比较支持,只是提醒他要做好防护。“既然国难当头,能够出一份力还是要出一份力。”周开翔说。

2月22号来到武汉洪山区社会福利院,周开翔面临的一个不小的挑战就是穿防护服。他说,平均每天要穿防护服工作5到6个小时。穿的第一天,自己就觉得有点缺氧,给一些行动带来了很多不便。“我们戴了一个护目镜,就好比孙悟空戴的紧箍咒,很紧很紧。”周开翔说,实在疼的不行的时候,“把头往墙上撞两下”,这样会感觉好一点。

自己一边要克服困难,一边要照顾好老人。他所照看区域的老人大多在70到80岁之间,主要以患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还包括一些失能老人,生活上基本需要完全帮助。自己平常会和他们聊聊天,给老人做心理慰藉的同时,也转移了自己聚焦在“紧箍咒”带来的疼痛上的注意力。

在这些老人当中,有一位90多岁的老军人。据周开翔介绍,这位老人19岁便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此后也一直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周开翔感佩于此,便对老人说“您一生都在奉献,现在我们来了,就由我们来照顾您”。

周开翔与福利院的老人.jpeg

受访者供图:周开翔与福利院的老人

他回忆,老人当时便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眼泪在眼眶里面打转,“他很激动很激动”。从这一天开始,每当老人见到他,都会向他行军礼。“我受不起啊。”周开翔说。

平常周开翔和其他护理人员还会自己做一些手工卡片,写上一些祝福语送给爷爷奶奶。周开翔说,大家也都是现学现卖,在网上搜索了一些树、五角星之类的简笔画,画上去涂上色彩送给爷爷奶奶。“他们很感动很高兴。”周开翔说。

118名护理员跨省支援,有护理员劳累晕倒

这是民政部在养老服务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跨省支援。在民政部的协调指导下,2月下旬江苏、安徽、湖南三省民政部门紧急行动,三省调配118名养老护理人员赴武汉整体或局部“接管”面临疫情风险的养老机构,

江苏省民政厅发出征集令后,全省各地有500多人报名参战,最终56名队员在南京集结出征,支援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江汉区九州通人寿堂养老院,这里距离华南海鲜市场680米,已经出现多起确诊病例。

2月23日中午,28名安徽民政支援队成员顺利抵达武汉市,有序接管江汉区社会福利院三个楼层共64位高龄老人的防控和照顾服务。

在三省跨省支援的同时,湖北省民政厅也紧急动员宜昌市、襄阳市、黄石市和荆门市各组建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50名护理员进行对武汉进行对口支援。

特殊时期,养老护理员面临工作量大、心理压力等问题。“护理员的工作是24小时服务,一个护理员平均下来差不多要服务近10个老人,很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所以,从日常生活照料的角度来看,吃喝拉撒都得管,是一个又脏又累压力又大的工作。” 3月9日,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在介绍养老护理员工作时这样说。

支援武汉的江苏养老护理员梁春艳在给老人洗澡时晕倒了。原来,因老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全靠她一人翻身搬运擦洗,而且还要身着全套防护装备连续工作,消耗平时数倍的体力。幸亏组长游晓素及时发现,调整了大家的工作安排。这名老人哽咽地说:“太谢谢你们了,快休息,不要累坏了。”

片刻休息中的江苏援鄂护理员.jpeg

受访者供图:片刻休息中的江苏援鄂护理员

“夕阳守护者”紧缺,希望得到更多认可

汪海燕说养老护理员是“夕阳守护者”,是不可替代的有温度的服务提供者。不过,养老护理员更多是在默默无闻地奉献,若不是此次疫情,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个群体有多重要。“这一次疫情,我们欠养老护理员一个热搜。”有人提出。

养老护理员面临较多困难,有业内人士指出,养老护理员群体存在“一高三低”的问题,即从业年龄偏高,社会地位低,综合待遇低,文化程度低。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也是造成养老护理员短缺的原因。

南都记者从湖北省政府官网获悉,武汉市现有养老机构270多家,承担着26000多名入住老年人的疫情防控和生命安全责任,然而护理人员只有3000多名,再加之有一部分护理人员被感染或者是隔离,武汉市养老机构一线护理人员人手更加不足。

俞建良介绍,现在全国有200多万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但是工作人员只有37万,37万里面真正的护理员只有20多万,服务量是非常大的。加之近年来我国老年化趋势不断发展,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缺口进一步显现。

近两年,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出台大量举措来支持养老服务员,如民政部去年9月发文提出,要大规模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确保到2022年底前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切实提升养老服务持续发展能力。

而对于一线养老护理员来说,这些支持政策是很大的鼓舞,但自身的努力仍是最基本的。“社会对护理员的尊重也需要我们去争取,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得到别人认可,得到社会的认可。”汪海燕说。

采写:南都记者胡明山 实习生陈莉红  

编辑:潘珊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