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市政府“一号文”聚焦民生,提出“加大残疾人帮扶力度”。南都记者从东莞市残联获悉,东莞将在全省(国内)率先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计划”(项目落地东莞的名称为“与星同行计划”),力争用两年时间,覆盖全市480个自闭症儿童家庭,提升家长的养育与干预技能,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此外,加快推动市康复实验学校二期建设,计划2024年动工,建成后将新增330个特殊教育学位。同时,规划建设盲人有声图书室,丰富1.3万余名视障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
将开展全市托养服务现状调查
据了解,东莞现有一所公办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机构——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有寄宿托养床位230张,日间训练床位29张。自2008年开办至今,托养中心每年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护理照料、生活自理训练、庇护性就业等寄宿托养服务300人次。
同时,在31个镇街各建了一所公办残疾人日间托养服务机构(即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目前,每年约为1100名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护理、职业康复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等日间托养服务。
市残联透露,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共有9013人,现有的托养服务供给仍不能满足需求。“由于个体身体缺陷程度不同,所需的托养服务内容也有差异。”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比如,有的需全托养服务,有的只需日间照料,而有的需长期照料。
疫情期间,市残联还利用支援社区一线防疫工作的机会,在道滘镇昌平村同步深入调研,并了解到,部分独居重度精神残疾人中,有的具备基本生活能力、可自觉服药,但监护人在外地工作,希望能获得寄宿托养服务,但其本人只需要定期居家卫生清洁与送餐服务。“因此,残疾人托养服务兼具公共服务和特需服务双重性。”
为了给更多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托养服务,市残联将开展全市托养服务现状调查,全面摸清残疾人托养需求及服务现状,探索研究符合实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模式;预计今年6月前,形成调研报告。
同时,待疫情解除后,市残联将赴上海、杭州等地考察学习,了解公办及民办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及运营模式,及如何利用现有养老机构、福利设施、医疗机构、集体闲置资源等,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依托、托养中心为主体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将新增330个特殊教育学位
前期,残联与国内自闭症治疗和研究权威专家、CST 中国项目发起人和负责人、广州市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团队洽谈,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省(国内)率先实施世界卫生组织推行的“自闭症儿童家庭康复计划”(WHO-CST项目,落地东莞项目名称为“与星同行计划”,下称“CST项目”),力争2年覆盖东莞480个自闭症儿童家庭,提升家长的养育与干预技能,有效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
其中,2020年,将投入264.5万元,为120个左右自闭症儿童家庭手把手提供规范化核心养育技能指导;2021年,将投入720万元,为360个左右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并逐步覆盖全市所有自闭症儿童家庭,有效降低自闭症患儿的致残率,提升自闭症儿童整体康复率。
在培训方面,将建立由初级医学人员组成的东莞区主培训师团队6-8人,由非医学专业人员组成的引导师团队16-18人,形成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自闭症家庭的培训链,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CST干预模式。以此模式循环推进,通过最少社会医疗服务资源使自闭症家庭获得最大最优化收益。
市残联表示,为广大自闭症儿童和家庭推广适合的干预技术和方法,通过早期介入改善幼儿状况,可以真正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
此外,为满足残疾人日益迫切的受教育需求,东莞将加快推动市康复实验学校二期建设,计划2024年动工,建成后将新增330个特殊教育学位。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30个,职业高中阶段100个,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力争两年解决500名残疾人就业问题
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市残联计划出台残疾人就业创业专项政策,主要面向户籍、法定劳动年龄段内且持有二代残疾人证或残疾军人证(1-8级)的残疾人,鼓励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加大残疾人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力度,多措并举,力争两年解决500名残疾人就业。
一方面,将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和完善用人单位与残疾人的劳务对接平台。利用每年的 “春风行动”,开展残疾人现场招聘专场活动;2019年共开展残疾人专场招聘会24场,全市有223家用人单位为残疾人提供1100多个就业岗位,63名残疾人与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疫情期间,市残联及时将现场服务调整为线上服务。
另一方面,依托镇街残疾人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开发更多适合残疾人的辅助性就业项目。其中,塘厦的“芽芽乐”项目、常平的“爱心工作坊商城”都受到学员及家属的喜爱支持,有效帮助中心学员回归社会就业。
同时,加快推动残疾人客服服务集中就业基地建设,探索在智通人才市场设置电话客服集中就业场所,将其打造成残疾人就业的示范工程,帮扶和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
规划建设盲人有声图书室
为了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东莞还将规划建设盲人有声图书室。该图书室计划选址在市康复教育基地行政楼二楼,建筑面积为265㎡。
图书室整体设计以盲人无障碍、自主、自助服务为理念,在关注盲人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空间设计、功能分区、导行系统、服务模式等进行创新设计,打造一个无障碍阅读环境。
图书室除放置传统盲文图书、大字本图书、配备无障碍电脑和盲人听书机外,市残联还将和喜马拉雅、荔枝等平台合作,将传统纸质书籍变为有声读物,采用扫码播放音频的方式,让视障人士用耳朵代替眼睛获取信息。
同时,市残联还将以盲人有声图书室为阵地,引入“心目影院”项目,定期开展视障人士“观影”活动;不定期举行残疾人读书交流分享会、朗诵会等活动,不断拓展图书室的功能和作用,满足残疾人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东莞共有13000多名视障人士;盲人有声图书室的建立将可以让他们更便捷、更高效地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黄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