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女军医抗“疫”一线记录:这也许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南方都市报APP • 军情集结号
原创2020-03-20 13:53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李晓莉已经快速地穿戴好防护用品,准备进入“红区”——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这个女军医几个月前已经递交了退休报告,如今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2.jpg

李晓莉正在穿戴防护用品,准备进入“红区”(赵法胜摄)

“这也许是我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李晓莉告诉记者。

我是护士,我的岗位在那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有着31年的当兵经历,26年的临床护理和11年的传染科护士长经验。她曾远赴刚果(金)参加国际维和,也曾冲锋在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泥石流抢险中救治伤员。

在接到军队驰援武汉的命令后,已经递交过退休报告的李晓莉义无反顾的来到武汉,担任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

“护士长就是病区护理的指挥员,工作千头万绪,打理必须井井有条。”李晓莉告诉记者。

当听到记者要跟随进入“红区”时,李晓莉说到:“‘红区’感染风险极高,你确定要去?”

“您不是天天去吗?”“我是护士,我的岗位在那。”随后,在李晓莉的指挥下,即将进入“红区”的工作人员快速完成20多道穿戴程序。

“她说话做事可以用一个字形容:快。这是她几十年练出来的。”一同上班的护士移倩倩告诉记者。

当穿过狭长的通道,“红区”的大门近在跟前时,李晓莉却突然停下脚步。她回过头把所有人员的穿戴防护用品“扫描”一遍,“临战检查”确定无误后,才推开厚重的大门。

来到护士站,李晓莉率先取下墙壁上一张纸条,逐条逐项开始“销账”。这是她昨天跟班时列出的5条不足和7点提醒:首次入院评估有缺项、手消毒液开瓶日期未填、62床深静脉置管需重点监护……

除了整改“账单”外,墙上还贴着病区管理制度,标准要求一目了然:重症患者列出“清单”,因症施策“专案护理”;逐人逐项“量化评比”,奖优罚劣激励争先……

“每天列出存在问题,次日检查改进情况,别看事不大,哪条都是护理的关键。”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 ,对她印象最深的是“抓工作思路清晰,抓落实一丝不苟”。

护士要当好“敢与死神拔河”的战士,第一时间抢救生命

一天早上,李晓莉在查房时发现,85岁的郑大爷一向状态良好,今天却显得困乏无力、目光呆滞。虽然检查显示郑大爷的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李晓莉仍旧叮嘱当班护士“密切关注”。

当天下午,郑大爷突然出现并发症急性发作,血钾减至常人一半,血氧急速下降到56%,病情危重。李晓莉迅速采取静脉补钾、高流量呼吸等措施急救。在紧急抢救下,她从死亡边缘将郑大爷拉了回来,转入重症病房实施插管继续治疗。

1.jpg

李晓莉与医疗人员一起观察病人状况(赵法胜摄)

在同一病房接受治疗的郑大爷的儿子,亲眼见证了这惊险的一幕,他激动的一直向医务人员鞠躬致谢。

除了要应对“红区”的各种紧急救治情况,李晓莉还要应对“红区”外的突发情况。

一次,刚刚换下防护服的她还没来得及休息,对讲机里传来护士赵巧梅的急促呼叫:“34床高奶奶意识不清、处于昏迷。”考虑到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患有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疾病,如果自己穿上防护服再进入“红区”,极有可能会耽误救治时间。

李晓莉迅速作出处置:“先判断有没有脉搏、呼吸,抓紧测量血压,打开移动工作站我们视频会诊。”就这样,李晓莉“隔区”视频指挥,医护人员紧急施救,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降压药。40多分钟后,患者血压从200多恢复到正常水平。此时的李晓莉已经一身大汗。

5.jpg

在“红区”外脱下防护服的李晓莉(赵法胜摄)

“救人如作战、胜负分秒间,这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生命与健康的守护。”李晓莉对此感悟颇深。

几个月前已经递交退休报告,这也许是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李晓莉随身携带着一小药瓶,询问之下才知是速效救心丸。李晓莉告诉记者:“有点心肌缺血,身上放着它,有备无患。几个月前已经递交退休报告,这也许是军旅生涯最后一次战斗。”

即使这样,李晓莉每天依然坚持高强度的工作量,虽然辛苦,但她却感到欣慰。“患者们把我当做‘红区小天使’,这给我了非常大的动力去持续工作。”

“感觉不是在病房治疗,而是像在家一样温暖,李护士长特别有亲和力。”胡女士告诉记者。

胡女士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滞留江城无法返乡,后来又感染了新冠病毒。刚入院时胡女士的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时都会亲切的喊她大姐,陪她聊聊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胡女士不仅身体得到快速恢复,还每天乐呵呵地帮助其他病友。

11.jpg

李晓莉与患者交流(赵法胜摄)

“护士长,6床的王奶奶找您。”护士彭雪芹跑过来告诉李晓莉。以为出现紧急情况,李晓莉一路小跑来到病房。92岁的王奶奶坐在床边,把衣物收拾得利利索索。见到李晓莉进来,王奶奶试着站起来:“闺女,我今天出院,老婆子就想看你一眼。”

“奶奶,快别动了。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防护和巩固……”在李晓莉的叮嘱下,护士们把王奶奶送出了大门。

实习生王佳欣 南都记者潘珊菊  

通讯员李永飞 许溟

编辑:潘珊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