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黄传昶 从2月中旬开始至今,以中山市教研室初中各学科教研员领衔的“托底微课”制作工作持续进行中,其中,初中历史学科“托底课程”的制作由市楼卫琴名师工作室、市历史中心教研组、各学校历史团队组成的骨干教师力量在积极作为。疫情期间,初中历史学科先后组织研发了初三“高频考点示范微课程”、初一初二年级“优质托底课程”两个系列,覆盖基础年级的所有教学计划内容。
南头中学李建华老师
参与制作的教师遍及中山市各直属学校和镇区,包括中山纪念中学、中山市一中、中山市实验中学、东区松苑中学、开发区一中、南头中学、民众中学、阜沙中学、南朗云衢中学、坦洲中学、横栏中学、黄圃镇中、三角沙栏中学、西区铁城中学等学校。在研发微课的过程中,学校团队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感受。
阅读各类专著文章学术论文90多篇
——南头镇南头初级中学陈甜团队
南头初级中学的历史团队有两个核心人物,一个是老科头李建华,一个是上一年刚接任的科头陈甜,两人配合默契。
2月27日和3月5日,南头镇初级中学历史科组连续两周接到市教研员的任务。科组长陈甜老师第一时间网上召集科组成员进行商讨,很快便确定分别由陈甜和李建华老师承担主讲,团队其他成员全力配合。接着,资料搜索、学情分析、思路确定,一稿、二稿、三稿……大家通过钉钉、微信、电话等形式反复讨论,从课程框架到语言组织、再到标点符号等等,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南头中学陈甜老师
如何让托底课既有趣又有效?李建华和陈甜两位主讲老师认真研究了课标、教材,网上浏览了200多份课件,还阅读了各类专著文章、学术论文90多篇,提出了“从漫画讲历史”的新形式。两位主讲老师加班加点制作课件初稿,课件制作完成,楼卫琴老师审核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又反复修改完善,进行多次微课录制的“彩排”。
期间,因眼睛无法适应长时间面对电脑,李建华老师手写了14页微课稿;因家有一岁孩童,陈甜老师只能选择晚上录课,最终直到凌晨两点才完成录制,试听一遍后发现声音有些沙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再录一次。
团队的出镜率是最高的
——开发区一中黄慧团队
教研员楼卫琴老师介绍,开发区一中历史科组向来是一个能战斗的团队,以前的微课大赛多次获奖,疫情期间录课,从数量上而言,这个团队的出镜率是最高的。
开发区一中黄慧老师
黄慧老师作为科组长,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将本次微课制作与以往的微课比赛区别开来,定名为“常态课”微课,他们备课组三大成员(黄慧、李钧雄、许鸿伟)通过微信和QQ,多次开展备课组研讨,认为常态课微课有两个明显不同:第一,讲解时间变长了,由原来的10分钟以内的讲解时间改为20分钟左右的时间;第二,讲解的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常态课微课不仅要保留“解惑”的作用,而且还要起到“授业”的作用,利用网络讲授新知识教学。为了达到质“优”的效果,就要做一个条理清晰、板面优美、内容丰富多样、讲究学术规范性的好课件。
课件提交楼老师审核修改完善后,录制开始了。而为了录制一个适合学生使用的微课,往往重复录制十几次才能成功,有些课文比较繁锁的章节,甚至更多次。
能把学生吸引住就成功了一半
——阜沙中学徐玲华团队
徐玲华老师从二月中旬就开始参与市教研室的微课程制作,第一个任务是秦朝的统治,如何将这个考点讲深讲透,又能将教学内容趣味性地表现出来,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在线上不分心。市教研员的设计要求是用历史人物作为线索来进行教学,面对《千古一帝:秦始皇和他的帝国》,徐玲华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网上的多次研讨,认为在线上教学这种新形式下,能把学生吸引住就成功了一半。
阜沙中学徐玲华老师
同时,徐玲华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人物的细节,突出历史微课堂的故事性和趣味性。谁当皇帝?怎样当皇帝?述说中国第一位皇帝和他的那些事。以秦帝国的建立、巩固、毁灭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秦的历史,建构历史知识网络。批判性思维视域下,回到“历史现场”,在历史情境中评价历史人物等,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每次录课前她都会把微课堂要讲的话写成文稿,以便保证录制的质量。
努力寻找学生学习思考的动力与好奇心
——民众中学梁玉萍团队
在设计初三“高频考点示范微课程”《大汉帝国:从文景之治到武帝大一统》《文化交融:孝文帝改革》两课中,梁玉萍和邓国红两位老师通过对中考所比例及命题趋势分析,结合今年中考的新变化,在授课时以朝代为核,阶段特征为引,争取每节课做到朝代阶段特征留痕、核心人物核心政策留痕、高频考点考察角度留痕、经典例题解题技巧留痕、家国情怀留痕,落实精讲精练,知识框架构建和方法指引为主,摒弃死记硬背和大容量的史料堆砌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心理压力,努力寻找学生学习思考的动力与好奇心。
民众中学梁玉萍老师
设计的最后通过直击中考例题品味中考命题趋势,通过与学生互动点评学生解题或表达的误区,争取落实解题技巧留痕。为了做出高品质的微课程,力求在每一节课中将细节处理、效果呈现、课堂探究、故事分享做到最好。
偶尔也会奋战到凌晨二三点
——中山市一中初中部唐秀娟团队
唐秀娟是一位老教师,是市学科中心组的组长,对提交市教研员审核的每一个课件都要多次提出修改意见,退回完善,为了赶制上线,无私奉献休息时间。
市一中周佳老师
张泽惠、周佳两位年轻教师家里分别都有一、二岁的幼儿,平时备课、完成线上教学及批阅作业还要照顾小宝。为了做到质“优”,再嘈杂的居家环境也不能乱了备课心境;单打独斗又怕考虑不周,就通过云视频会议一中历史团队线上“激烈”交流讨论。依据微课特点,优化设计,精炼语言,就选好切入点、提升教学立意;时间急、任务重,要质量,那就必须提高效率。
市一中张泽惠老师
据悉,为了不耽误课程的及时上线,夜晚是聚精会神备课的最好时间,团队成员偶尔也会奋战到凌晨二、三点。为一个词、为一句话,为追求最好的状态。
录课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
——东区松苑中学黄传昶团队
通过微信视频、钉钉视频会议等“云”备课方式,松苑中学历史科组很快确立了他们的备课思路,关注课堂的故事性和知识性,避免简单地把线下课堂照搬到线上的做法,综合考虑到线上学习特点、学生的专注度和视力等因素,确立了“20分钟历史课堂,讲述历史故事”的策略,而选取“故事”不能是“戏说”,需要有历史味道,因此备课前期的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集体阅读成为历史课组线上备课的重点。
东区松苑中学黄传昶老师
其中,黄传昶老师的微课《说说“原始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吃”入手,通过考古资料和孩子们一起走近“并不原始”的原始社会;冷翔龙老师承接的是《盛唐气象》一课,用三件文物讲述三个故事,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大唐风采,从老师、孩子们的反馈来看,这种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黄传昶老师认为,制作优质“托底课程”,并利用录播课进行线上教学,对老师而言,是一个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接纳的过程,更关键是,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当自己成为观众时,平时不自知的口头禅、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都被放大,这也是难得的进步机会。
编辑:侯玉晓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滚动:如何给孩子更好进行“线上教育”,中山教育先行者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