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受疫情影响,1月下旬开始,企业停工停产,学校延期开学,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裁员减岗情况。在企业招工用工面临巨大变数的同时,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也因疫情影响正面临着择业就业的不确定因素。这可能是近年来用人单位面临的少有的招用工困境,也是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最为艰难的就业季。3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只要今年就业稳住了,经济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已成为今年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南都民调中心即日起推出“稳就业”系列报道,从就业政策、就业期望、就业质量等多方面了解疫情下的就业情况,为主管部门、用人企业及求职人士提供参考。
春节过后,不少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按时复工从而影响经营,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甚至出现裁员的情况。不少高校毕业生表示,疫情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海投的简历如石沉大海,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今年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重视就业工作、加强就业帮扶已刻不容缓。对此,南都民调中心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内21个地市与部分高校的就业扶助政策,发现各地市的稳就业举措重在加大招聘新员工补贴力度、补贴在线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介绍人才、反对就业歧视、开启线上招聘会等方面。而高校则迅速调整就业对策,主动加大对线上就业服务的投入,让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便捷。
全省制定全方位的稳就业政策措施
为确保全省就业大局稳定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省政府上月下旬出台《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各类群体就业提供总体指导意见。《措施》首先关注企业成本问题,通过延长社保、养老保险等职工保险缴费期限,实施援企稳岗返还政策降低企业成本。其次是扩大就业供给,增加就业渠道,利用外贸、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公益性岗位的开发与灵活就业的支持来提供多样化就业渠道。除此之外,《措施》还提出要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对失业或生活困难人员进行帮扶;加大就业培训补贴;强化人力资源服务等举措。《措施》为各地市推进稳就业工作提供了大方向上的参考。
以补贴稳就业:从供需两方盘活就业市场
目前,省内有17个地市以多样化的补贴保障企业用工需求,降低失业率,促进人力资源有效流动。各地市主要补贴方式有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创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4种。其中,部分地市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主要针对在生产配送疫情防控急需物资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核心企业,成功吸纳后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补贴。而一些地市则对吸纳退役军人或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企业进行补贴,佛山、东莞、潮州的限制条件较少,只要是在疫情期间招用新员工的企业即可申领补贴。
职业介绍补贴的适用对象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机构能为重点用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或五类企业介绍员工的可获得每人400元补贴。五类企业主要包括疫情防控必需企业,城乡运行必需企业,群众生活必需企业,其他涉及国计民生、供港供澳企业,特殊情况急需复工的相关企业。
一些因需进行隔离或治疗的职工,不仅影响了其个人的工作,也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对此,部分地市对职工因疫情接受治疗或被医学观察隔离期间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待遇,按照不超过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工资基数的50%补贴企业。
此外,各地市亦在创业领域发力,加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扶持力度。广州市对部分创业园区实行减租30%的政策;云浮、河源、汕尾则对成功运营6个月以上的返乡创业人员补贴1万元;中山、茂名、韶关三地对初创企业按其吸纳就业人数来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总的来说,各地市的就业补贴呈现出形式多样、适用对象广泛、补贴力度大的特征,在就业供给上解决了因疫情原因急需用工企业的需求,同时,在招聘需求上,以大力度的补贴刺激企业招聘需求,以求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达到稳就业的目的。
以培训稳就业:鼓励企业开展在线培训,提高员工职业技能
职业培训对于再就业人群与有自我提升需要的职场人士都是不可或缺的。疫情防控期间,为助力企业渡过疫情难关,提升企业职工竞争力,省内多个地市积极组织统筹培训工作,通过补贴和建立线上培训平台的形式,促进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佛山市积极鼓励企业组织职工开展线上适岗职业技能培训,对开展线上培训的企业进行补贴,根据实际参加培训人数按每人每课时(不少于45分钟)3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每人每年补贴上限不得超过1000元;珠海市则推出“在线职业培训”的“云课堂”,响应“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求职者提供线上学习职业技能的渠道;深圳不仅对企业自主开展线上线下培训进行补助,调整职业技能培训开班要求,亦注重资源补给,向社会公开征集优质的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及数字资源,为职工技能提升提供多样选择和渠道。
以反歧视稳就业:不得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
部分地市的就业政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广州、湛江、珠海、肇庆四市还关注了就业招聘上的歧视,四市均要求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不得发布拒绝招录疫情严重地区劳动者的招聘信息,各类用人单位不得以来自疫情严重地区为由拒绝招用相关人员。
对于需接受治疗或医学观察以及受政府相关措施影响而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湛江和肇庆两市规定企业不能解除其劳动合同或退回劳动派遣用工。除此之外,珠海则加强对疫情严重地区健康劳动者的就业服务,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和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对于湖北返穗复工的返岗人员,广州白云区率先认可“湖北健康码”(“绿码”),决定凡持有“绿码”的湖北返穗乡亲,不必隔离、不必检测,通过两地政府部门携手开展“点对点”护送返岗专车行动,促进湖北籍人员迅速有序复工返岗。
以线上招聘会稳就业:多方联动、技术赋能,助力毕业生线上求职
疫情让线下招聘活动难以开展,但线上招聘、求职渠道及时解决了这一问题。各地市与各高校纷纷发力,组织各类线上大型招聘会。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人才办联合南方人才市场、猎聘、智联招聘等11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开展“广聚英才 同心战疫”广州地区“线上春招”活动。而佛山市则在“佛山人才网”设立“2020年度春季就业援助月-高校毕业生、春风行动、南粤春暖网络招聘活动专题页”,统筹集中全市网络招聘公共服务资源,提供全天候的线上公共就业服务。
高校方面,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动组织大型线上双选会、招聘会共18场,截至3月14日,已成功举办11场。在公布了企业数量与岗位数量的招聘会中,仅华南理工大学2020年春季空中双选会(第一场)的参会企业就达754家,招聘岗位高达67211个,而该校此前在2019年11月举办的线下供需见面会的参会企业为526家,提供10000余个岗位,由此可见,只要组织和协调得力,线上招聘会的规模并不输线下招聘会。
另一方面,各高校举办的线上招聘会还主动与企业、政府协作,整合多方资源提供就业服务。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云就业/云校招等企业平台成为各高校校园招聘会的合作方,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利用政府资源,与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举办网络视频招聘会。
此外,各高校线上招聘会主动搭建线上招聘系统,通过App/小程序来完成就业招聘工作,便捷企业与应届生之间的沟通。用人单位可在线完成职位发布、收发简历、人才在线邀请对接、分专业、学院、意愿进行分类筛选人才、即时聊天、群发通知等工作,而学生则可查看用人单位及岗位信息、提前投递简历、在招聘会当天即时聊天及视频面试等。广州大学则大胆创新,举办AI视频智能招聘会,AI虚拟面试官可以24小时在线等候,使面试工作更高效。
以强化线上服务稳就业:就业手续可线上统一办理,线上就业指导课程丰富
疫情期间,就业协议书、违约申请等就业手续工作无法在线下办理,各高校同样纷纷转向线上,避免因手续无法办理耽误毕业生求职。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网上办理+邮寄”的组合方式办理就业业务,避免学生往返奔波与面对面接触,也有部分业务依托“广东大学生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办理。2月27日,华南理工大学根据疫情实际情况,调整更新了去年底该校发布的《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违约申请管理办法》,学生可将相关文件拍照并制作成电子版发给学校相关负责人,由负责人打印审批。
另一方面,今年毕业生的求职策略与求职方式有较大的变化,一些毕业生可能会出现不适应。对此,高校积极应对,加强就业帮扶工作,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在职业规划、求职心理、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毕业生专业指导。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相继开设一对一的在线求职咨询服务,如果学生有关于职业规划、求职技能与职业能力等方面的困惑,可以直接咨询职业规划师。除此之外,各高校整合网课资源供学生在家学习或提供一些求职建议,华南师范大学整合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两门系列网课,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则针对目前需在线面试的现状给学生提供在线面试技巧指导。
附:广州市近期计划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主持: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仝历 涂长芳 李伟锋
实习生 梁顺钰 马玉莹 郭炎锢
数据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广东省各地市人社局网站、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公众号、省内部分高校官网、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及其微信公众号
编辑:文轶然
编辑:文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