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粤“睡好了吗”?心理咨询师建议通过睡眠关注医疗队员心理问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原创
原创2020-03-22 15:44

南都讯 记者杨婷 通讯员穗心宣  广东驰援湖北的医疗队陆续返粤,凯旋后他们如何改善睡眠、保障身心健康?在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李幸民建议把队员的睡眠作为一个重要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估,对于有个体出现心理问题,需要个体差异化的干预方案和心理援助。 

 通过学术讨论和梳理心得消除不良情绪 

3月21日,在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主办的线上“睡眠心理-心健康”云峰会公益活动上,针对广东驰援湖北医疗队返粤后的相关睡眠和心理问题,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砚平老师与现场专家进行了探讨。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斌特别有感触,“这次驰援湖北一线抗疫,南方医院也派了两支队伍,一支队伍已返回,另一支队伍也将于下周返回,已为他们预备了专门的身心健康保障方案”。他建议队员们应注意状态切换,从“非常忙碌紧张”过渡到“一下子闲下来”的状态,可通过小型学术探讨、梳理心得体会、心理历程等,让自己充实起来,绝大部分不良情绪会消除,如果还是有一些心理应激不良反应,可由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来介入。 

20200322143402662_副本.png

从左到右  国家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砚平、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李幸民。通讯员供图 


针对有负面情绪的个案给予心理援助 

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李幸民表示,重大事件中,有些驰援湖北的队员还曾经历过“非典”、“汶川地震”,经历了这些非一般的情况,尤其是重症病房一幕幕生离死别,在当时应激状态下、兴奋状态下坚持过来了。许多经历者回顾,会有更为深沉内在的体验。队员们尽管心理素质原本就较好,也需有一个重新适应过程。返粤需隔离两周,突然按下暂停键,如不能有序、结构化生活,既充实又有缓冲,保证睡眠,可能有些个体会出现心理问题。 

李幸民建议,围绕睡眠日这个主题,把睡眠作为一个重要指标,队员回来之后睡好了吗?这要从“睡觉质量、醒后状态、实际内心感受、工作学习方面的效率感和愉悦感”等多维度多方面评估。“他们经历这些事件后,是积极情绪在主导?还是停留在原有一些场面、负面情绪漩涡中?可给予个案追踪、观察、个体差异化的干预方案和心理援助。” 

  广东“夜猫”全国排名第五 

睡眠对一个人极为重要,睡眠质量低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使身体免疫力下降,以及引起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峰会上,张斌作为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对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发布的“新冠疫情期间国人睡眠”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进行了大数据解读。白皮书显示,疫情前90%的人集中在20时-24时睡觉,约50%受访者起床时间在7时左右。疫情期间全民宅家,凌晨后睡觉人数超过50%。江西人成为熬夜冠军,受访者中93%熬到23时至凌晨4时;广东“夜猫”排名第五,受访者中83%熬到23时至凌晨4时。疫情期间中国居民平均睡眠超8小时,中国人最近的睡眠状况是睡得多、睡得晚、睡得差。 

张斌解释,出现这种情况,“晚睡晚起”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内在节律与睡眠时间不匹配,就会造成睡眠质量不好。现阶段经济社会开始复工复学,疫情后创伤心理开始显现。不良情绪、心理障碍影响降低了睡眠质量;长期睡眠不良也会导致情绪烦躁等心理精神问题,引发多种疾病。大部分人已意识到睡眠问题会对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希望通过一些措施来提升睡眠质量。 

 睡前不玩手机可获“优质睡眠” 

据了解,衡量睡眠障碍有三个标准:第一、入睡困难,即翻来覆去1小时以上睡不着,持续1周以上;第二、浅睡多梦,即达到睡眠障碍标准需连续3个月出现相关症状;第三、醒后状态,譬如打呼噜的人,身边人以为他睡得很好,但自己觉得并没有睡好。 

峰会上李幸民和张斌向一线医务人员和广大市民重点介绍了四个“优质睡眠”小技巧:一是移开电子产品,让它们远离你的床。人体对蓝光特别敏感,而我们电脑手机会妨碍褪黑素的分泌,并且推迟了我们的生物钟。二是晚上10点半以后就别再玩手机,睡前做适合睡觉的事情,注意睡眠卫生。三是晚上不要做运动。养成能降低活动水平的睡前习惯,比如轻柔的拉伸和晚间沐浴。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可咨询精神心理科医生。 

编辑:杨存海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