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到来,节约用水再度引发关注。广州自古河道纵横,有岭南水乡之称,广州是否就不缺水呢?南都记者从广州市水务局获悉,广州多年平均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514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缺水型城市。在水资源问题上,广州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呈现“三低、两高、一慢、一差”特点,具体来说,工业、农业用水效率偏低,阶梯水量偏高、水价偏低,城镇供水管网漏耗偏高,再生水利用工作进展慢,社会节水意识差等问题。因此,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节约水平,是广州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和拦河坝灌区。
广州需要依靠外部调水
据悉,广州多年平均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为514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三分之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2016年发文明确,按照人均水资源量是否低于600立方米的衡量标准,广州属于缺水型城市。
目前,广州相当部分生产生活用水依靠外部调水,如西江引水工程年取水量约12.8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水厂供水量的一半;今后,南沙区用水增加也要通过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满足需求。
老城区供水管网漏耗偏高
广州市水务局负责人透露,广州节水工作主要面临着工业、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城镇供水管网漏耗偏高,再生水利用工作进展慢,社会节水意识不足等四大挑战。
以2018年的数据为例,2018年广州市工业用水量为34.79亿m3,占总用水量的54%;其中直流式火电冷却用水21.13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3%。按含火电用水计算,广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2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4倍,排名倒数第四;按不含火电用水计算,广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1%,排名倒数第八。2018年广州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为43.92万亩,仅占总灌溉面积144.9万亩的30.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03,虽然达到省考核要求,但排名倒数第六,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54。
城镇供水管网漏耗偏高主要体现在老城区上。2019年全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8.46%,其中越秀、荔湾等老城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0.71%,在全省处于偏高水平。据广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原因在于广州市中心城区50年以上管龄和高风险供水管网长达170公里,但受交通、道路开挖审批等影响,改造进展缓慢(目前仅完成9.155公里);大多数城中村、住宅小区红线内的共用供水设施缺乏专业维护管理。
节水型居民小区现场核查。
阶梯水量偏高、水价偏低
其次是,阶梯水量偏高、水价偏低。广州市中心城区一级阶梯水量26立方米/月,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排名第二;一级水价1.98元/立方米,在全国19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五,低于深圳(2.67元/立方米)、宁波(2.4元/立方米)和厦门(2.2元/立方米)。相对宽松的阶梯水价政策,导致不爱惜水资源、用水大手大脚的现象普遍存在。2018年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达438立方米,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7%;城镇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达200升/天,比全省平均值高11升/天。
再生水利用工作进展慢。广州市再生水利用工作起步较晚,相关规划和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利用方式单一(大部分用于景观和生态补水,中心城区仅0.35%用于厂内回用),与北京、天津、青岛、苏州等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相当部分市民对节水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广州不缺水”的思想根深蒂固,未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人人节水的良好氛围,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有待建立。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程小妹 通讯员 赵雪峰
编辑: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