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大麦网联合灯塔研究院发布《回望峥嵘 企盼春天——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演出票房迈入200亿大关,同比增长7.29%,同年电影票房的同比增长则为5.4%,演出票房增速赶超电影市场。95后对演出的消费力高涨,演唱会的人均花费最高。不过,目前现场演出市场依然高度依赖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市场还有待下沉。
旅游演出增速迅猛,三四线演出市场待开发
从演出票房贡献方面来看,去年旅游演出增速最猛,同比上升9.58%,票房收入为73.79亿元,直逼剧场的84.03亿元。据悉,旅游演出即为主要受众群为游客的长期驻地演出。增速紧随其后的是演唱会票房收入,同比上升6.88%。不过票房收入最多的依然是剧场演出,达到84.03亿元。
从城市的消费力度来看,现场演出市场依然高度依赖一二线城市,报告数据显示,在2019年演出城市购票用户分布中,一、二线城市的占比为76%,三、四线城市仅为24%,而2018年这一数据为25%,也就是说,2019年三、四线城市购票比例不升反降。
即便是票房收入最高的剧场演出,在三四线城市也显得有些下沉乏力。报告显示,剧场用户的三、四线城市占比仅为18%,而演唱会用户的三、四线城市占比则为29%。也就是说,在剧场和演唱会中,三、四线城市用户更偏爱演唱会。
从细分品类的票房体量来看,北京、上海在话剧、音乐剧、音乐会和儿童剧上都占据了前二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新一线城市杭州则是在演唱会票房体量上力压广州深圳,成继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三的演唱会城市。
另外,海口、佛山、福州等沿海城市近三年演唱会复合增速全国排名领先,其中海口增度最快,达到了1013%。整体上来看,南方演唱会的消费能力普遍高于北方。相邻新一线城市也拉动了跨城观演的增长,武汉观众更愿意去长沙听演唱会,重庆幺妹则会选择成都就近观演。
95后购买力高涨,演唱会人均消费最高
从消费结构来看,中国观演人群呈现“低频次、高单价、稳输出”的消费特征。各个年轻群体、不同圈层观众的观演取向正逐渐清晰。比如,Z世代钟情于演唱会,女性更偏爱剧场,90后的新晋父母是儿童剧的“常客”。
报告显示,90后至00前已成为演出消费的主力军,2019年其占观演用户群体比例超55%。其中,95后购买力持续增长,2018年、2019年在演出用户占比中分别为22%、31%。相较于剧场,90后群体用户更加偏爱演唱会,在演唱会用户群体分布中,90后人群占比为72%,而他们在剧场用户中的占比为50%。
而演唱会也是一众细分类目中人均投入最高的,平均为1525元。去年,林俊杰成为演唱会巡演城市最多的艺人,当选年度“劳模”,李宗盛、李荣浩紧随其后。周杰伦成为近三年演唱会“票房冠军”,五月天、张杰分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紧随其后的是音乐剧,人均支出1280元。另外,80后至85前的人均消费金额最高,90后新晋父母则更愿意为孩子花钱,他们在儿童剧的人均消费金额最高。
不同的年龄层内容需求不同,话剧方面,00后钟情《恋爱的犀牛》,00前沉迷《乌龙山伯爵》;音乐剧方面,95、00后喜爱《阴阳师》,95后偏爱经典《猫》;儿童剧方面,新晋父母更愿意选择《拖拉虫说再见》,80后父母则最爱《汪汪队立大功—救援先锋》。
此外,报告还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演出按下暂停键,票房损失惨重,但“云音乐节”、“云演唱会”、“云剧场”等创新表演形式应运而生,直接带动一部分用户由线下转战线上观演,有望形成新的演出风口。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
编辑: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