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水务局:今年至少整治150条河涌,还“绿水”于民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0-03-31 20:19

站在东城上埔排渠边上,两岸草木丰茂、水流潺潺,清风吹拂,闻不到一点臭味。而曾经,这里又黑又臭,水体浑浊不堪。目前,包括上埔排渠在内,由东莞市水务局负责统筹的建成区新发现的12条黑臭水体,已经基本消除黑臭。

近年来,东莞市水务局在治水、节水、亲水等方面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全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其中,今年,全市要完成不少于150条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力争所有内河涌消除黑臭。同时,今年将力争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缓解水资源短缺难题。

800x1202_5e82bed0ca391.jpg

治水:治理成效显著 今年力争所有内河涌消除黑臭

上埔排渠是由市水务局负责统筹的建成区新发现的12条黑臭水体之一。曾经,每天约有5000 的污水通过河头箱涵和排污口排入上埔排渠,从而导致水体污染,水质黑臭。

后来,上埔排渠通过建设截污管网、对污水进行应急处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终于消除黑臭。站在河涌两岸,只见水流潺潺,清澈见底,闻不到一丝臭味。

上埔排渠整治是东莞治水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东莞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市水务局按照“全河段、全流域、全天候、生态修复”的治水思路,推进各镇街(园区)对辖区河湖全面制定“一河一策”,逐步开展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生态修复等系列措施,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

东莞水污染治理的成效显著。过去两年,全市累计完成211条河涌整治任务;其中,2018年完成102条,2019年完成109条。整治完成的河涌水质基本消除黑臭,并涌现出麻涌华阳湖、松山湖犀牛陂水、东城黄沙河、石排海仔河、道滘思贤河、横沥新城排渠等河涌治理示范工程,河湖水环境持续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其中,华阳湖更是成为东莞治水的“样本”。曾经,华阳湖河水发黑发臭,是东莞的“龙须沟”。几年来,麻涌通过建设截污管网、关停污染企业、清拆养殖场、种植水草树木等方式开展生态修复,将这里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今年,全市要完成不少于150条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实现晴天污水不直排、小雨不溢流,无垃圾围河,景观有所提升,力争所有内河涌消除黑臭,进一步实现“水清岸美”。

除了还“绿水”于民,近年来,东莞也在持续整治内涝点,逐步减少“水浸街”现象,改善市民出行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2019年,市水务局完成了20个易涝点整治工作,顺利完成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截至2019年底,全市131个易涝点中,已完成东城下桥河、黄江江北路与常平交界处等82个易涝点的整治。

今年年底前,市水务局要完成20个易涝点整治;同时,将重点推进东莞西站站场片区内涝工程、12个市统一实施易涝点整治工程的前期工作,力争年底前完成以上工程立项工作。此外,还将积极协助配合市城建局开展市区内涝整治应急三期(新开河系统)南侧分流工程、鸿福西路东莞市民艺术中心片区内涝整治工程建设。

800x534_5e82bed0218bb.jpg

东莞麻涌华阳湖成为省级万里碧道建设试点之一

节水:持续推进节水工作 今年力争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3月22日,东莞在黄沙河东城段海绵城市公园举行了2020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我国纪念2020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

东莞是个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城市。从水量方面来看,东莞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53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东江仍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水源,但东江水资源承载能力已逼近极限,无潜力可挖。而从水质方面来看,过去四十多年,东莞在水环境方面积累了很多历史欠账,全市669条内河涌中,近七成污染严重,从而也制约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治水的同时,推进“节水优先”、创建节水型城市,是解决东莞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与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开源”措施,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每节约1立方米水,可减少0.7立方米废污水排放,少污染约30立方米的清洁水资源。节水对减少入河污染负荷、减轻截污治污设施建设投入压力、促进江河湖库水生态环境修复改善等,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近几年来,东莞持续推进节水工作。2018年,市政府印发了《东莞市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施方案》。2019年6月,东莞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评“广东省节水型城市”称号;今年将申请并力争通过国家验收,创建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市水务局表示,创建节水型城市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全市用水需求仍将增加,节约用水有助于推动电镀、印染、造纸等落后产能的淘汰,有效缓解经济社会的用水需求矛盾。

据统计,2019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约20.3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15.38立方米,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35.9%、45.4%。

800x508_5e82bed4a64a8.jpg

松山湖犀牛陂排渠经过整治后,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胜地

亲水:2025年将建成600公里碧道 打造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建设万里碧道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省里要求,要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广东靓丽的水生态名片。

去年4月底,经省河长办对全省上报的试点进行甄选,明确东莞市麻涌镇华阳湖作为省级万里碧道建设试点之一。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及麻涌河一河两岸(西环大桥-中心大桥)提升工程项目岸线总长约18.3公里,计划于2020年4月底前完成,目前正在抓紧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按既定目标要求完成建设任务,打造成全省碧道试点建设的好样板。

东莞将以华阳湖碧道试点带动全市碧道建设,打造“绿水清流”的生态廊道。今年年内,东莞计划完工的碧道还有道滘北海河绿色慢行碧道、谢岗银山湿地公园6.4公里和企石黄大仙公园景观提升项目3.5公里等项目,累计建成长度约37公里。根据前期规划研究,东莞市区三江六岸滨水岸线建设项目也符合省万里碧道建设的要求,接下来也将作为市级碧道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纳入项目库。

根据初步规划,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约600公里碧道,主要以东江干流、东江北干流、东江南支流、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寒溪河等骨干水系为重点,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包含了江河湖库各种类型;远期到2035年底,全市建成总长约1500公里的碧道,河湖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提升,主要河湖均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愿景。

同时,东莞还全力推进河湖“四乱”问题的清理整治,改善河涌两岸环境。近年来,全市先后完成909宗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182宗砂场、503宗纳入省“清四乱”范围河湖问题等整治工作,河湖沉疴宿疾得以有效清理。

在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开展“清四乱”工作的基础上,东莞还自我加压,对河道两岸实施“清6米”专项行动,明确全市669条河道(1146段河段)要按照“河内(含滩地)无乱占乱建,两岸路通达(力争6米以上)”的要求,并纳入各项考评内容。

随着碧道建设和河湖“清四乱”工作的推进,未来,东莞市民将会迎来更好的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幸福感。

文/田玲玲

编辑:韩成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两大保障、四道防线、“铁令”密集出台…东莞交出一份抗疫和复产答卷!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