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75岁的新冠肺炎听障患者正用手语焦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手机里“来自南京的手语老师”视频对话。“她嗓子痛,不太能吃东西,还有咳嗽的症状”,画面中的手语翻译对现场的医生说。
这一幕发生在武汉火神山医院,这位手语翻译是“00后”大学生陈鑫。疫情期间,身在南京的陈鑫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多次为这位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接受救治的听障患者提供手语志愿服务。目前,老人的病情已有好转,各项生命体征也很平稳。
陈鑫和火神山听障患者交流
陈鑫出生于2001年,是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大一的一名学生,就读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同时,他也是一名手语翻译。他在高二时便参加了手语培训,并考取了中国手语翻译员证书。
2月11日,陈鑫在手语交流群里看到火神山医护人员发布的手语翻译招募信息,马上就回复报名并和对方取得联系。他了解到,武汉火神山医院接收了一位75岁的老年女性听障患者,医生和她交流病情十分不便。当天,他和医护人员约好第二天上午进行视频沟通。
“那天晚上,我整夜未眠,深感责任重大。一是担心第二天睡过头错过约定时间,二是担心夜里患者病情突然恶化,因没有得到及时翻译而耽误医护人员治疗。”第二天,陈鑫起了个大早,在约定的时间给病区主任发去消息。这天下午,他和这位老人进行了视频连线。
“我觉得她很和蔼,一直面带微笑,让我想起自己的奶奶。她用手语跟我描述了她的病情,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甚至显得有点激动。看得出来,她很急切地希望得到治疗和帮助。” 陈鑫告诉南都记者,在和老人的交流过程中,他一直忍不住想哭。“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人住院,又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一定非常害怕。那种心情我完全能感受到。”
陈鑫在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做手语志愿者
除了翻译病情相关内容之外,陈鑫还向老人传达了医生对她的鼓励。“我告诉她,全国人民在这次疫情中给了武汉有力的支援,让她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这之后,陈鑫又和老人连线了两次,沟通病情,传达诉求。最后一次和老人沟通时,她的病情已有好转,各项生命体征也很平稳。
陈鑫和老人用手语沟通的画面被记录下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官方抖音号“中国军视网”发布后,获得数万次点赞。
疫情期间,陈鑫还配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和南京市江北新区残联,录制了几部手语版防疫视频。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陈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正在家里上学校开设的网课,同时做“手语版防疫指南”视频,希望帮助更多听障人士做好疫情防控。“我现在也还在待命,有任何需要随时上。”
陈鑫和手语结缘是在2017年,读高二的他认识了一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的学姐,并通过她认识了一些听障人士。
陈鑫在一次文艺汇演上做手语指挥
2018年春天,陈鑫报名参加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手语翻译员培训班”,并考取了中国手语翻译员(初级)证书。学习期间,他经常在放学之后乘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去南京特师和听障大学生学手语,几乎每周都会去三四次。
平时,陈鑫会去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做手语志愿者,帮助听障人士就诊。此外,他还担任过一些会议、公益活动的手语翻译,参与各种手语相关活动。如参加南京市高校手语联盟翻译活动,担任中国残联残疾人大赛集训培训手语翻译等;还曾赴湖北荆门为当地义工做手语科普讲座、在武汉第一医院为手语医导队做讲座。
陈鑫在湖北荆门为当地义工做手语科普讲座
陈鑫关注到,疫情期间,有一些听障人士被确诊,需要通过多方渠道才能联系到手语翻译服务。“如果医院自身能够有提供手语服务的人员,或者社会上能够有更多手语翻译志愿者,情况就会好得多。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一起来学习手语,提供手语服务。”
陈鑫告诉南都记者,他还在继续学习手语。大学毕业后,他想去国外读研、读博,选择国际手语翻译专业或者特殊教育专业。学成之后,再回国做一名手语翻译专业的教师。
采写:南都记者 吴佳灵 实习生 郭美婷
编辑: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