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也要减少聚集,防疫第一先人定能谅解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04-01 07:46

清明将至,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能否如往年一样外出祭扫,成为不少市民关心的话题。为了防止因祭拜聚集引发的疫情传播,许多地方出台了规定,停办集体性公祭、树葬海葬等人群聚集活动。广东深圳、汕头、中山等地更是发文明确,暂停祭扫服务,倡导通过家庭追思、网络祭扫、书写寄语等方式遥寄先人。深圳市民政部门还在部门主页上开通“网上祭扫”,方便有需要的市民。

对于中国人来说,清明节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中秋节。清明前后同家人族亲一起去祭拜先人,这是很重要的传统风俗。一方面是慎终追远,祭祀祖先要致其敬,礼数要做足,亲临祖先墓前的仪式感背后,是中国人对于家族历史的严肃态度。另一方面,通过拜山扫墓,让平时难得团聚的大家庭有机会重聚,维系感情,活络亲情,也是清明节很重要的家庭伦理功能。

比如广州人习惯正清当日“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齐齐约定,正清那一天去扫墓。扫墓时,除了上香化纸、酒食供奉,待跪拜行礼之后,族人还要“分猪肉”。分完猪肉,也不算祭拜礼成,大家会把猪肉带回家,配上清明时令蔬菜“清明荞菜”炒着吃,这才叫过完节。可如今疫情之下,社交、人群聚集受限制,家族团聚也当在限制之列。人都不齐,分猪肉又从何说起?分不了猪肉,礼数未能尽全,恐怕清明拜山祭扫,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pic_507979

清明节,大量市民集中拜祭先人。南都资料图片

当然,清明祭扫也分不同情况。本地居民一般集中到公墓祭扫,而外来移民许多人是结伴回乡祭祖。另外,祭拜现场的环境差异也很大,既有公墓、私家墓园,也有地点较偏人烟稀少的郊外、乡野墓葬区;有的祭拜在室内进行,病毒传播风险较高,有的祭扫则在空气较流通的户外进行,传播风险较低。因此,就算主管部门不提倡甚至禁止外出祭扫,有的市民评估风险,感觉外出风险较低,恐怕还是会循例拜山(除非是公墓关闭,没办法)。这就决定了对于清明节祭扫期间,各部门要对殡葬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形势进行科学研判,分区分级,差异化管理。否则有令不行,让人感觉法令不彰,这对后续的防控措施,恐怕会树立一个不好的先例。

实际上,疫情期间追祭悼念逝者先人,既要顾及病毒传播风险,又要考虑民众心理和感情上能否接受,其中的两难,对于全世界的政府都是难题。前一段英国政府在疫情初期推出社交限制令,禁止人群聚集,但葬礼除外。有市民质疑为何对葬礼网开一面,官方解释是评估葬礼参与者较少,完全禁止对于逝者家人的打击,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恐怕与感染风险不成比例。当然,随着疫情发展,有关葬礼活动的规定也会发生变化,但起码说明,疫情期间出台的任何限制措施,都要考虑习惯和传统,在疫情风险与民众接受度之间做好平衡。

而于个人而言,我们也要从保护家人和他人健康角度出发,尽量避免清明祭扫有可能造成的风险。毕竟,今年春节期间由家庭聚餐聚会而造成的集体性传播案例殷鉴不远,祭祖是对先人的好,在家过节、减少外出是对活人的好。我想老祖宗泉下有知,一定能理解世间和子孙们的难处。困难是暂时的,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再来墓前祭扫寄托幽思,补上今年欠奉的酒肉纸钱,也未尝不可,同样不负孝子孝女贤孙之名。 □果冻

编辑:张子庆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