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从上世纪90年代来到深圳,来到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工作,生物学研究员、林业高级工程师王勇军和这片土地就分不开了。数十年来,他见证了红树林被人为建设破坏,也见证了红树林和深圳湾逐步恢复、转好。在他看来,当下正是深圳湾生态环境逐步变好的时候,做任何改变都必须小心谨慎。
2013年11月24日。深圳福田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候鸟在滩涂上觅食。
深圳湾有两大独特性
王勇军眼中,深圳湾有两大独特性,一是位于繁华都市的市区内,二是面积小,在国家级重要保护区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最小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性,深圳湾才更脆弱、更需要被保护,“距离城市功能区越近,越容易被人类开发的冲动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勇军先后经历了几次这样的事件。
他把红树林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正式创建,1988年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段时间比较平静,深圳当时的建设中心在罗湖,深圳湾这一带基本不受影响”。1991年后,随着第二次建设浪潮来到福田,红树林遭到破坏,王勇军形容当时的情况,“来势凶猛,我们完全挡不住”。
紧随其后的,是1994年的滨海大道规划建设。“从现在的深大、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一条线过来,当时都是深圳湾的海岸线,1995年,规划到了我们的红线区的时候,我们就站出来阻拦了”,王勇军说,这一次,红树林保护区派人24小时守着,就是不愿让滨海大道的规划触碰到红树林的核心区,“核心区就是红树林最好的这一段,鸟类分布最密集的这一段”。最终的结果,是建设方和红树林保护区相互协调,滨海大道改道,向北移动200米,避开红树林的核心区,“但是西面和西北面就被填了,后来重新调整了红线范围,也就是现在的保护区红线范围”。
经过这两次的填埋,王勇军形容红树林保护区被“东面砍头、西面斩尾,损失了一半”,但还好,从2000年开始,红树林和整个深圳湾片区的生态,逐步向好,进入了“恢复提升”的第三阶段。
近年正逐步向好,但“深圳湾依旧脆弱”
2002年,福田红树林保护区被立法保护。那之后,王勇军说,三个方面的因素让红树林乃至整个深圳湾越来越好。深圳污水治理的力度加大,是一个重要原因,“治水提质效果明显,水质在提升,过去深圳湾脏臭的情况,也在慢慢改善”。第二个原因,是各主管部门对深圳湾保护的重视程度提升,非法捕捞打击力度大,对鸟类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近年来,深圳湾周边的建设项目都在陆地上进行,没有再搅动海湾。王勇军认为,这种平静状态对深圳湾来说至关重要,“没有破坏行为,对整个海湾湿地的恢复提升是有好处的”。
2013年11月24日。深圳福田区域的红树林保护区,候鸟在滩涂上觅食。
即便深圳湾正在向好发展,王勇军依然认为,如今的深圳湾还是生态敏感的区域,要评估能否在此区域内进行开发,需要谨慎。
现今的深圳湾,需要怎样的保护?经过这几十年的经验累积,王勇军提出三个看法。他认为,整个上世纪90年代,红树林已经被侵占了相当部分的面积,今天更应给这里留出空间。另一个重要建议,是要继续河流污染的严格控制,坚持污水治理,“一定要让深圳湾的水质变好,达到整个深圳湾生态系统的提升”。最后,严格地管理整块深圳湾的湿地也很重要,王勇军提到,希望相关部门加快深圳一侧的深圳湾湿地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工作的推进,加入了国际湿地,就有义务履行国际上关于湿地的要求,标准也会相对更高。
“虽然它(深圳湾)那么小,但在国内和国际上引发的关注度却很高”,王勇军看来,现今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深圳,更应有这份责任感保护好深圳湾,保护好这片难得的候鸟栖息地。
统筹:南都记者 孙雅茜
采写:南都记者 孙雅茜 吴灵珊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
编辑: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