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套路升级竟有人冒充疾控人员诈骗 隔离在家需警惕贷款诈骗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0-04-03 22:03

新冠疫情期间,有人冒充明星为武汉募捐,诈骗粉丝钱财;居家隔离期,号称“宅家月入过万”的刷单诈骗,在“腾讯110”的单日举报量达816起;此外,卖口罩诈骗、冒充疾控工作人员诈骗等新套路层出不穷。

截至2020年3月24日,在有关利用疫情实施诈骗的案件中,全国公安机关共抓获涉案嫌疑人6605名,破获案件14786起,累计涉案金额4.88亿元。


冒充明星募捐,提前数十天布局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会各界人士为情况严重地区捐款捐物,其中不乏粉丝群体以爱豆名义做慈善。然而,有不法分子借此实施诈骗。

2月20日,在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的协助下,成都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成华区公安分局破获一起假借明星身份、利用疫情募捐诈骗的案件。

据犯罪嫌疑人交代,早在一月底,其就开始布局,先是盗用“熊猫兄弟伙”公开发布的视频和照片,在某电商平台创建仿冒账号;通过互动获得点赞和初步粉丝积累后,嫌疑人发布了一张P图合成的五万元武汉疫情捐款记录,博取好感。

2月17日,嫌疑人以捐赠口罩等物资为由,号召粉丝捐款,以赞赏码收款形式募集捐款资金。成功收款后,嫌疑人于18日退群并失联。

随后,多名粉丝私信真正的“熊猫兄弟伙”组合成员,质问其为何收款后失联。为此,该组合所在公司发声明称,不法分子假借旗下艺人名义,利用疫情发起私人募捐。

同时,一些粉丝在腾讯相关平台发起投诉,称可能遭遇了诈骗。验证线索后,腾讯守护者计划协助警方侦破了案件。


2月份贷款类诈骗举报量环比上涨30%

诈骗方法层出不穷,且总是能抓人痛点。因为疫情,许多公司无法开工,员工薪水要么打折,要么不发,甚至有人失业。在此背景下,网络贷款诈骗、刷单(号称在家月入过万)诈骗等案件激增。

2月份,网友小蓝接到自称某平台信贷专员的电话,因有资金需求,小蓝就和对方聊了起来。

在对方的指引下,小蓝下载一款软件,并在上面申请了一笔五万元的贷款。一小时后,小蓝收到审核通过的短信。不过,对方提醒,第一次贷款,需要交699元账户激活费才可提现。

然而,小蓝缴纳699元的激活费用后依然无法提现,对方称自己无权限处理此情况,并发来经理的联系方式。

根据经理的解释,小蓝需再缴纳相当于贷款金额20%的资金作为对流认证;交钱后,小蓝非但没有成功提现,反而被告知成为风险客户,需要认证还款能力;此后,经理又以小蓝认证时间太短,需要重新认证等理由,多次要求小蓝转账。等到发现被骗时,小蓝已转账37000多元。

据微信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月份,用户举报App贷款类诈骗量环比上涨30%。不止网贷诈骗增多,据“腾讯110”小程序投诉数据显示,相较1月,2月日均受理刷单诈骗举报量环比上涨20倍,其中,单日举报量峰值高达816起。


套路升级,冒充疾控人员行骗

蹭热点,一直是诈骗方法演变的选择。疫情期间,类似冒充公检法套路,诈骗分子竟冒充疾控工作人员行骗。

据报道,重庆市高新区的王先生接到一位自称“疾病预防管制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他大量采购口罩,违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为博取信任,对方准确报出了王先生的身份证号等信息。

不过,王先生确定自己没有购买口罩。此时,上述疾控工作人员假称王先生身份被冒用,应到公安局报案,并“好心”帮忙转接民警电话。电话里,所谓的民警要求王先生配合调查,需先缴纳一万元的取保候审金,并转入指定账户。

庆幸的是,王先生最终识破了骗局,并未上当。

疫情期间,各种网络诈骗令人防不胜防。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提醒,中小企业、个体商户如果面临资金困境、需要借贷,切记通过银行等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降低风险;不轻信任何网友、网站、手机应用发布的贷款广告;不扫描、不点击任何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和链接,避免坏人趁“需”而入;切记任何要求事先支付资金的都是骗局。

献爱心、做慈善一定要认准正规捐赠渠道,捐款前需核实对方账户名称与受捐公益组织的名称是否一致,不轻易将捐赠资金转入个人账户,避免上当受骗。

接到自称公职人员打来的电话,提到账户安全、清查资金、转账汇款,或者对方要求通话保密,出示“通缉令”、公职证如警官证的,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文/尤一炜

编辑:蒋琳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