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在疫情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远程医疗是否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正在进行免费远程问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生凌至培告诉南都记者,未来的远程医疗发展还需要规范应用和收费标准。
节后的特殊门诊:患者远在疫情重灾区湖北咸宁市
2月1日是凌至培在北京返工的第一天,当天他就出了一次特殊的门诊——患者并不在北京,而是在疫情重灾区的湖北咸宁市。凌至培向南都记者回忆道,当时有抽动症患者一直与他联系,表示因疫情问题无法前来北京,感到焦虑。于是,为了解决这些患者的“问诊难”情况,凌至培团队就与工程师讨论通过软件来安排远程门诊。
“(除了新冠肺炎),许多慢性疾病的(患者)也需要得到一些指导”, 凌至培告诉南都记者,一般情况下,神经外科医生是通过观察慢性疾病患者的形体症状来进行问诊的,比如帕金森患者的姿态抖动等。因此,借助现有的视频问诊,医生就能解决“下一步如何调整用药、是否需要手术、手术何时安排进行”等情况,不像其他病情需要化验检查。
在这段免费义诊的期间,凌至培也发现了一些远程门诊的小难题,比如患者的网络信号较弱、患者年纪较大难以使用手机问诊、问诊时间变长等。其中,凌至培告诉南都记者,以往线下问诊多数仅需约10分钟,但视频问诊通常会延长到半小时,问题在于患者家属常常也会参与其中,“(患者看病时),儿媳、儿子等都会围着一个手机”,询问各类问题,此时患者又看不到后续排队人数多,医生也较少催促患者结束问诊。
世界首例脑起搏器5G远程手术:利用5G完成关键步骤
不过,这也不是凌至培的第一次远程医疗经历。早在去年,凌至培就参与了世界首例脑起搏器5G远程手术。他告诉南都记者,当时他处于三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通过5G远程操控了脑起搏器手术中的关键步骤——脑内微电极植入及脑内神经核团电信号记录。据悉,脑起搏器手术是应用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的治疗,但手术要求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普及,5G远程医疗的出现有助于改善这一情况。
这一实践也反映了5G技术在我国医联体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当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均参与到医联体建设中,需要带动周围的二级医院、县级医院等。“建立医联体的目的是,希望大医院带动下面的医院,让患者不需要总是跑到大城市看病”,凌至培告诉南都记者,他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难题,包括人手不足、主治医生临床经验不足等。而通过5G远程技术,大医院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能帮助其他医院进行远程门诊,同时也能实现不同医院间的疑难病例经验交流。
现在,这些技术从医院与医院之间的远程使用,拓展到了医院与大众间的远程门诊。这提高了远程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事实上,真正搞远程会诊的医院不到20%,尚有很多远程设备闲置”,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张梅奎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解放军总医院联网的1300多家医院中,一年下来只有1.2万例远程会诊案例。这意味着,这些医院平均每家每年的远程会诊例数不到10例。”对此,凌至培称,此前医院与医院间的远程会诊相对较少,因此出现了上述的闲置现象,但这次疫情使得远程医疗进一步普及到大众层面,他认为随着5G技术发展,远程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将会提高。
凌至培:未来应规范远程医疗服务的收费问题
受疫情影响,远程医疗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凌至培认为,未来的远程问诊更适合应用在初步问诊和患者复诊,尤其是针对神经外科慢性疾病患者,通常医生只需要通过视频即可确定患者的病情。
但其中仍有不少问题等待解决。凌至培告诉南都记者,解决远程医疗问题还需要规范应用和收费标准。
凌至培举例说,如果患者本身带有心脏病等其他症状,当医生直接对接患者进行线上问诊时,万一患者心脏病发作,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他认为,大医院与当地医院等建立远程医疗系统,让患者能就近问诊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针对远程问诊收费标准,凌至培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标准。不同于传统问诊,远程问诊需要考虑网络费用、系统维护费用等,但也节省了部分患者远道而来的交通费用。
采写:南都记者陈志芳
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