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清明慰问英雄家庭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4-04 21:47

南都讯  4月3日,清明节前夕,在越秀区大新路大新中社区,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简称“基金会”)工作人员对见义勇为英雄家庭进行慰问。基金会秘书长黄庆向记者介绍,去年4月至10月,根据市委政法委的部署,基金会派出人员在全国走访了92户见义勇为负伤、牺牲人员家庭,调研他们的生活现状及诉求,并协助29户人家解决治病、子女读书、住房问题,拨款资助金额53万元。

“广州有近百个英烈家庭,我们不应忘记见义勇为的英雄和他的家人们。“黄庆表示,清明时节应纪念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也希望更多市民一起弘扬见义智为,见义善为,见义巧为的理念精神。

20200404203143322801.jpg

姚翠容参加小区志愿防控工作。

21年前丈夫见义勇为牺牲

如今她当上社区防疫志愿者

姚翠容是越秀区见义勇为英雄范维深的遗孀,今年60岁。4月3日,基金会秘书长黄庆来到越秀区人民街道大新中社区,对姚翠容一家进行清明慰问,送上果篮,并了解她和两个女儿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

据介绍,1999年8月15日晚,邻居家中发生煤气泄漏,范维深冲进被煤气包围的屋子里将中风老人救出。因为担心煤气爆炸殃及整栋住户,他再次进入泄露现场关闭煤气瓶,不料煤气浓度太大,遇电器产生火花爆炸。范维深全身近百分之百烧伤,只有头顶一部分和两只脚底没有受伤,由于伤势太严重,于8月18日牺牲。

照顾家婆和两个女儿的重担从此落在姚翠容一人身上。她回忆,丈夫牺牲后,自己情绪一度崩溃,感觉无助。所幸街道和社区及时送来慰问金,并提出帮助自己申请各类政府救助。黄庆介绍,姚翠容后来将收到慰问金中的1万捐给了大新街小学,4万捐给大新街办事处帮助有困难或患重病的人。她谢绝了街道帮其办理特困户的好意,决心自力更生。依靠出色的木工手艺,她不仅养大两个女儿、赡养年迈的婆婆,还出资帮助家人买房。

“丈夫去世后,我们一家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关注扶持,我们很感恩。”姚翠容告诉记者,20年来,街道、社区和基金会逢年过节都会到家中问候,每年都送来慰问金。家里的住房问题,女儿就业遇到困难,他们也协助解决。“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想做点事情回馈社会和帮助过我们的人。

越秀区人民街道大新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胡杨武介绍,姚翠容已经退休,平时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志愿工作事务。2月8日,大新中社区开始实行围蔽管理,她主动报名加入‘广州街坊’队伍,每天守护小区门口,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检查健康码,提醒戴口罩。“她的两个女儿也买来口罩、矿泉水等物资,供给守岗的工作人员。”

20200404203143545324.jpg

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上门慰问姚翠容一家。

每年度发放慰问金

去年精准帮扶29户家庭53万元

姚翠容一家是广州市见义勇为英烈家庭的缩影之一。黄庆介绍,从1990年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原称广州市维护社会治安基金会)成立至2019年的30年来,广州市共涌现近百名因见义勇为而牺牲或重伤致残勇士,其中92个家庭一直是基金会的年度慰问对象。

根据市委政法委的部署,2019年4月5日至10月底,基金会派出人员走访调查,历时7个月,对92户优抚对象进行逐个上门探访,通过调查座谈,了解他们的现状及诉求,对有特殊困难急需解决的,立即协调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黄庆是走访人员之一,他介绍,92名见义勇为人员遍及全国各省,分布在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未满16岁,最大的已是77岁高龄。他们有的与凶徒英勇搏斗,有的在追截疑犯时遭遇交通事故,有的在抢险救人中牺牲或负伤。这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中,因重伤致残的有11人,牺牲81人,其中21名牺牲人员被评为烈士。

如何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的后续生活?黄庆介绍,根据有关规定,除了发放事发时的一次性慰问金,基金会每年春节前夕都为每户优抚对象发放1万元慰问金。从2019年开始,每逢中秋节邮寄节日慰问品。其中35名同时列入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慰问对象,每人每年增发1万元慰问金。而烈士的直系亲属每月可获得最高3000多元的抚恤金。

“见义勇为人员多数是青壮年,不少是农民身份,且大部分来自贫困地区。他们的离世、重伤致残,导致家庭的精神和经济支柱瞬间消失。”黄庆介绍,走访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92户中因重病、因伤丧失劳动力、因孩子读书属于特困家庭的接近30户。其余的家庭的生活水平也普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

针对这部分困难家庭,基金会协调有关部门,为29人(户)解决治病、子女读书、住房等困难一次性发放特困资助金共计53万元。见义勇为英烈陈潮雄母亲由于身患尿毒症,需从乡下到城市医院透析治疗,花费大笔医药费和租房费用,基金会给予其补贴4万元。此外,基金会还帮助5位(户)遗属及伤残人士解决户口、工作等问题。

“见义勇为的英雄们不应被忘记,对他们的家庭,我们要提供长期帮助。” 黄庆表示,清明时节应纪念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也希望更多市民一起弘扬见义智为,见义善为,见义巧为的理念精神。他介绍,2019年基金会共表彰了156名见义勇为人员,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建议参照纪念烈士的标准,建立一套纪念、尊崇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长效机制,如每年清明节、重阳节举行纪念活动等。”


采写:南都记者 王瑜玲 吴笋林 通讯员 陈毅恩

摄影:南都记者 王瑜玲

编辑:黄亚岚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黄亚岚7519W
南方都市报编辑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