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对科技型企业是破局转型的机遇期,新基建将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04-10 16:22

屏幕快照 2020-04-10 下午3.32.56.png


本期座上宾:

刘苏华,深圳高新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1586502867_.pic.jpg


深圳高新投成立25年,刘苏华陪伴成长20载。历任高新投高级项目经理、担保部副部长、风险管理部部长、投资部部长等职,如今他是高新投集团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在企业战略研究、融资担保、创业投资、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一路走来,2003年SARS疫情、2008年金融海啸、2011年欧债危机、2015年A股股灾、2018年贸易摩擦,这些都是巨大的外部挑战。”四月的一个午后,刘苏华接受南方都市报“高见·掌门人说”栏目专访。回望来时路,面对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他说要有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疫情只是阶段性冲击,不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大局和中长期发展趋势。

成立于1994年,深圳高新投系深圳市委市政府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而设立的专业金融服务机构,具备资本市场主体信用AAA最高评级。二十多年来,相继扶持华为、比亚迪、创维、大族激光、海能达等近300家企业在境内外公开挂牌上市,被媒体称作资本市场的“高新投系”。

立足当前疫情,与刘苏华展开一场深入对话,对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开展自救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谈企业自救

现金流至关重要,企业要开源节流、断臂求生

南都:从您的公开履历看,您已经在高新投从业20年,在企业战略研究、融资担保、创业投资、工程担保、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面对疫情,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该如何自救,您能否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刘苏华:中小微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经济活力的支撑力量。短期看,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由于延期复工、供应链问题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中断,从而可能导致企业新业务推迟或订单合同取消,直接消耗企业日常流动资金,短期资金周转困难。

长期看,消费类及服务类相关企业由于下游需求受到巨大冲击,影响可能会持续到疫情结束之后,大量中小企业的海外市场订单也受到冲击,收入结构优化、转型升级需要中长期资金支持。

稳就业、稳外贸、稳增长受到冲击,中小微企业迫切需要外部金融输血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中小微企业要也先学会自救。能否在寒冬中熬过去,企业持续的现金流至关重要。一方面,一定要制定好开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和行动方案,必要的时候,主动做减法,甚至断臂求生;主动暂停或者砍掉资金占用大、利润不明朗的项目和业务,集中资源保留最有价值、最能够为公司带来稳定现金流的项目和业务。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及时了解掌握政府出台的各项扶持补贴政策,通过融资的方式解决现金流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释放一部分股权,进行股权融资,不断增强自身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此外,中小微企业在寒冬中还要集中精力练好内功,为疫情过后转型发展和市场开拓储备更多的能量。

南都:您刚才也提到了企业的疫后转型,事实上,我们看到此次疫情中,不少企业就加速了自身的数字化改造。对此次疫情影响下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转型升级,您作何判断?

刘苏华:此次疫情对当前中国的经济确实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但我认为,无论是借鉴历史经验还是数据理性推演,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是短期、有限的,不改变中国经济基本面大局和中长期发展趋势。

危中有机。对于科技型企业,每一次危机都是破局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必将有力地推动智能化、线上化、数字化的大变革、大转型。当前来看,经过此次疫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紧密,社会治理智能化、经济运行数字化、公众消费线上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不夸张地说,疫情按下了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快进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经指出“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传统基建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的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在稳投资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也将产生长期性、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受到各级政府和行业龙头的大力支持推动。“新基建”将为深圳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商业机遇。


谈国企战担当

担保费率打七折,减负让利超四千万

南都: 深圳高新投作为市属国企,也承担着落实公共政策的职责,在深圳的“惠企16条”中,高新投就肩负着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临时性周转资金和中长期融资担保支持。贵公司在落实惠企政策上,目前的进展如何?

刘苏华:深圳高新投作为市属国资金融服务企业,在疫情期间主动担当,快速落实深圳“惠企16条”各项举措,如对新增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全面实施7折优惠,预计全年可为中小微企业减负让利4000万元以上。

针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的困难处境,我们第一时间推出了高新投抗疫十五条举措,向社会承诺,疫情期间对中小微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并积极提供临时性周转资金和中长期融资担保支持;与中小微企业共度时艰,担保费率给与5-7折减免;设立3亿元转贷过桥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还贷、续贷……

为响应财政部提出的“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应当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降低担保、再担保费率”要求和降低深圳市小微企业运营成本,高新投对小微企业在原担保费率7折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担保费率优惠政策:其中500万(含)以下贷款担保业务可享担保费率5折优惠,执行年化1%费率;500万-1000万(含)贷款担保费率降至年化1.5%。

南都:我们看到,疫情发生以来,高新投推出了很多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比如“信新贷”、“战疫复工贷”等,这些产品目前取得怎样的成效?中小微企业的反馈如何?

刘苏华:针对此次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深圳高新投全力强化支持服务力度,创新开发“信新贷”“信新链贷”“政采贷”“英鹏贷”等信贷及保理产品;尤其是及时针对疫情影响“重灾区”产业,在全市范围内针对餐饮、旅游、物流、服装行业推出“战疫复工贷”专项产品服务。

截至4月2日,深圳高新投已为71家企业审批通过“信新贷”专项产品,决策贷款支持金额合计35949万元,其中18家企业已顺利放款,放款金额合计8800万元;“战疫复工贷”专项产品已立项13家,审批通过5家企业,决策贷款支持金额5100万元;2家企业审批通过“信新链贷”保理产品,决策放款金额2390万元。首笔“信新链贷” 为海能达授信5000万元保理额度,海能达供应商可共享此额度。已为海能达供应商力维科技发放390万元保理款,从企业提交申请到拿到款项仅用4天时间。

此外,深圳高新投作为深圳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主要管理机构,牵头建立和完善了资金池信息管理系统及实施细则。对各商业银行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新增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比例上限由50%提高到80%。通过提高银行机构对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撬动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新增20%以上的贷款额度,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截至2019年底,资金池共实现了37家银行签约加盟,涵盖深圳中小微企业超过3万家,资金池撬动新增银行贷款1028亿元,有效实现了资金池撬动新增民企银行贷款的政策初衷。2020年全年,多家银行预计贷款额度将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资金池将撬动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达2000亿元。

同时,深圳高新投利用深圳市平稳发展基金,对因疫情影响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优质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性资金支持,最高额度可达3000万元,并提供利率7折优惠,还可按规定申请贴息支持。截止到4月9日,累计审批通过为21家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累计金额37370万元。
 
作为落实深圳千亿发债计划的主力机构,深圳高新投充分发挥债券服务优势,20个专业团队大力推进民企发债工作。2月26日,由深圳高新投提供增信的“20海普瑞(疫情防控债)”成功发行,发行规模为8.7亿元,票面利率3.8%,全场认购倍数3.72,创下近期AA+民营企业发债利率新低。这是深圳医药行业发行的首支“抗疫”债,同时也是深交所首单疫情防控债券。3月10日,高新投为华大基因快速审批通过了3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债项目,为华大基因参与后续疫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3月25日由高新投与南山区共同发起设立的“南山区-高新投1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疫情防控)”落地发行,项目储架整体规模10亿元。这是全国第一只百分百服务“战疫”企业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深圳市首单疫情防控专项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经过南山区政府补贴和深圳高新投费用减免,12家入池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仅为2.98%/年。首期ABS产品金额为3.2亿元,目前已完成审批放款,剩余6.8亿元已审批通过,将惠及28家南山区企业。

南都:疫情期间,高新投在推出相关产品和举措之前,都做了哪些幕后工作,以保证行之有效,切实帮助到有困难的企业?

刘苏华:针对中小微企业特殊时期的融资需求,我们第一时间成立业务专家团队,对疫情进行综合研判,第一时间了解中小微企业需求,为对本次疫情做出贡献的企业,以及疫情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新贷”等专属信贷产品。在集团内部,我们还通过不断的政策宣贯,统一认识,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调整内部考核指标,引导客户经理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更加放心大胆地担当。

针对疫情期间存在客户拜访的实际困难,第一时间开辟了线上融资平台——“深圳中小微企业融资平台”,线上小微信贷业务支持7×24小时申请,不受节假日影响。截至目前,超过500家中小微企业通过线上融资平台提出融资申请。

此外,为快速推进“战疫复工贷”,深圳高新投近期密集联系相关行业协会,并组织和参加了罗湖、南山、龙华等区多场深入一线的银政企对接会。


谈个人体悟

要有革命乐观主义情怀,疫情只是阶段性冲击

南都:您作为高新投的掌门人,在疫情发生后,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基于大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的经营发展做出了哪些调整?

刘苏华:第一反应是紧急行动起来,切实保护好我们的员工。我们公司500多名员工,分布全国30多个省市,我们在湖北武汉也有办事处。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公司尚未有感染病例,全体员工有惊无险经受住了疫情冲击严重考验。

同时,我还想到的是广大的中小企业,如何尽快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中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底子薄、积累少的典型特点,抵御外部重大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疫情冲击下他们经受严峻挑战,经营和生存压力巨大。在中小微金融服务的战场,向勇敢的医护工作者看齐,高新投也要做个勇敢的逆行者,发挥国企责任担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扶持力度。

理解中小微企业困难处境,我们的工作有“两调整”:一是除了科技企业,我们还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对就业贡献巨大的旅游、餐饮、物流等服务业的支持;二是突破常规力度,重点加强对抗疫具有直接贡献的抗疫类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的金融支持,助力全国疫情防护工作顺利开展。

南都:这次疫情,对您会是一次大的挑战吗?疫情发展到现在,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刘苏华:创业维艰,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一直充满挑战。高新投成立25年了,我从业20年,可以说是挑战不断。一路走来,2003年SARS疫情、2008年金融海啸、2011年欧债危机、2015年A股股灾、2018年贸易摩擦这些都是巨大外部挑战。和广大中小企业一样,我和公司都是风雨中前进,磨练中成长,这次疫情也一样。我认为企业家既是实干家,理性估量风险,做好应急预案;也是领头人,要有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带领团队开拓向前。我认为疫情只是阶段性冲击,将以乐观精神和务实态度推进各项经济工作。

疫情至今,我思考最多的是两个方向。一是对内部,在确保员工健康安全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广大同事的积极性,鼓足业务干劲和信心,投身疫后复工复产的各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作。二是对客户,在保持高新投公司的健康平稳、风险可控前提下,如何持续改进和创新我们的服务,提高效率和效果,支持更多中小微企业度过疫情冲击。前面已经讲了,这些思考已经变成我们陆续推出的各项创新产品服务,惠及了众多中小微企业。

最后说一下,我们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理解,创业维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也充满艰辛,从来就是挑战重重。光专业和敬业还不够,担当和情怀必不可少——得有先成就客户、后成就自己的长期主义意识和奉献付出精神,一定程度意味着先客户之忧而忧,后客户之乐而乐。当然困难并不意味着全是痛苦,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借助资本的力量,和优秀的企业家共同推动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时代给我们的考验和挑战,也是赋予我们的机会和荣耀。

策划统筹:王莹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王莹

编辑:陈欣,李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深圳企业如何转危为机、抓住新机遇?“掌门人高见”告诉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